海鷗相機 膠片時代回憶
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陳列的“老古董”
海鷗相機
技工正在最后一條國產雙反全機械120膠片老相機裝配作業線上組裝相機。
老匠人正在安裝相機零件。
流水線工作臺上擺放著各種零件。
這些資深技師,親身經歷了膠片相機鼎盛的時代。
2012年10月26日,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老匠人用自己的手,讓海鷗老相機重新煥發生命。
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
如今市場上再難覓膠片相機的蹤影,在數碼時代的擠壓下,膠片相機已逐漸成為回憶。然而作為那個時代國產相機的代名詞——海鷗雙反相機,曾經讓不少人為之瘋狂,其中就包括大導演張藝謀。
據媒體報道,張藝謀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賣血買了一臺海鷗牌照相機,也就是用這臺照相機,張藝謀走上了創作之路。
昨日,在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記者用鏡頭記錄了“海鷗”4A-109型全機械120雙反(膠片)相機的組裝過程。
名詞解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簡稱雙反機)
雙鏡頭反光照相機使用120膠卷,拍攝6×6厘米的方形影象。采用雙鏡頭結構,兩個鏡頭上下排列,上面的鏡頭用于取景,下面的鏡頭用于拍攝。觀察被攝體時,必須豎起遮光罩,俯視照相機。
新聞鏈接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
展廳內有留念群體雕塑群、珍貴收藏相機展區、海鷗雙反相機傳統裝配作業線。博物館以唯一遺存、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傳統裝配作業線——“海鷗”4A-109型為展示主體,憑借經典相機、經典制造、經典影像、經典體驗組合五大展區解密相機制造原理、闡釋攝影文化的本源,傳動老相機制造時代的特殊情感與珍視。
“老古董”膠片相機見證時代印跡
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創始人陳海汶先生有一句名言:“老相機是見證時代印跡的記憶光圈”,不少“80后”也許還依稀有這樣的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周末,一家人來到郊外,爸爸帶上自己心愛的海鷗雙反照相機把孩子和媽媽當做模特,雖然膠卷很貴,但平時節儉的爸爸卻似乎并不在乎。每每孩子笑得燦爛,他就按一次快門。
“長著兩個眼睛的方盒子”便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中國家庭關于青春的回憶。調節光圈和快門、俯身、對焦,這一系列緩慢而優雅的動作,成了那個時代品位的象征。
在普通的家庭里,攝影并不關乎高深的藝術,它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經歷,所以,一臺小小的海鷗相機,就成為人們記憶的根源。
“活化石”流水線勾起中國制造回憶
海鷗雙反照相機在那個時代也成了國產相機的代名詞。海鷗雙反相機誕生于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它的鼻祖叫“上海4型”。但因后來國家有規定不許以城市的名字來命名相機,就改為“海鷗”品牌。直到今天,這種相機還叫“海鷗”相機。
在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記者用鏡頭記錄了“海鷗”4A-109型全機械120雙反(膠片)相機的組裝過程。2009年,這個博物館的創始人陳海汶出資買下了最后一條國產雙反全機械120膠片老相機裝配作業線,雇請了退休老工人,將這條流水線重新啟動,裝配海鷗4A-109型相機。
在這條被稱為“活化石”的作業線上,十多位退休資深技師正親手裝配著相機,要組裝407種零件、經過89道工序,并經過數小時的調校,才能組裝出一臺“海鷗”4A-109型相機。
這些資深技師,也親身經歷了國產相機鼎盛的時代,用他們的話說:“我們的國產照相機工業曾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復古風”發燒友重新迷上膠片拍攝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數碼技術的蓬勃發展,照相機的數碼化越來越普遍,數碼相機的簡單便捷讓膠片機不再有廣闊的市場,于是上海相機廠和全世界的傳統攝影器材廠商一樣,不得不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線。時至今日,相機對于人們來說已不是稀罕之物,更高級的數碼相機更是居家必備。一個時代悄然結束,但對于國人來說,海鷗雙反相機是回憶,也是情結。膠片的魅力,如同陳年老酒,讓人流連忘返,不會消失。在膠片相機越來越少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攝影發燒友卻放下數碼相機,選擇拍攝膠片。他們享受的是緩慢的拍攝樂趣,享受照片沖洗的過程,享受黑白分明或是顏色濃郁的照片質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