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村的“三級跳”
11月5日下午,筆者驅車前往位于郟縣西北蓮花山下的蘇墳村,探訪這個由落后大村到文化名村再到旅游新村實現“三級跳”的奧秘。通過走訪,筆者深切感受到電力發展給這個“他年夜雨獨傷神”的古村帶來的種種變化。
蘇墳村古稱郟城鈞臺鄉上瑞里村,因蘇軾、蘇轍兄弟埋葬于此,金、元兩代就把這里稱為二蘇墳。后置蘇洵衣冠“座諸兩公之間”,并建祠、塑像、植柏、筑垣。地以人重,上瑞里遂改稱蘇墳村。由于位置偏僻,罕有人至,實則冷清,有詩曰:“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font>
幾年前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的實施,為該村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貧瘠的山村漸漸煥發出生機。而今年“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的實施,又為該村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越來越多的村民鼓起了錢袋子。
蘇墳村電力建設開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該村僅有一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由于電力設施陳舊,線路老化嚴重,線損高,電力供應很不正常,村民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文化名村實為落后大村,有客商想在此投資旅游項目,但考察過后感覺基礎條件太差,遂嘆息而去。
1998年,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工程在郟縣全面鋪開,喜訊傳來,村民歡呼雀躍,建設熱情高漲。在供電部門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26千米、400伏線路5.91千米,建設配電臺區3個,更換高耗能配電變壓器1臺,并完成305戶村民的低壓進戶線的整改工作。電網建設(改造)工程使該村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得到顯著提高,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了電力保障,該村的動力加工戶從無到有,一下子出現了5家,村里也改變了以前磨面跑幾里、吃水靠驢拉的狀況,家用電器的普及率由原來的不足10%發展到85%以上。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電力等基礎條件的改善,文化名村散發出迷人魅力,引得客商紛至沓來,如今,三蘇墳已成為郟縣的一張旅游名片,旅游業以此為基礎飛速發展,游人日益增多。
在村民蘇守望的家中,他欣喜地告訴筆者:“農網改造后,電費降了,用電可靠了,我辦起了農副產品加工廠,生活是越過越紅火?!痹摯宕逦瘯魅翁K殿功自豪地說:“如今電正常了,村里相繼辦起大大小小十幾家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加工企業,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500元。廚房里的土灶臺、煤爐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電磁爐、電飯鍋、豆漿機,村民用電做飯很普遍,與城市相比差不多!”
享受著電力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村民辦電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實施以來,蘇墳村新建臺區6個,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施工任務。全村128眼機井全部通上了電,受益農田達2500畝。
談到如今的生活,蘇殿功感嘆道:“機井通電后,俺村發展起了山區小雜果產業,今秋果實掛滿枝頭,旅游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路通了,路燈亮了,村民富了,文化大院建起來了,大家的夜生活豐富了很多,昔日孤寂沉悶的山村成了歡樂的海洋,相信他年夜雨暗傷神的‘三蘇’也不再寂寞了!”是啊,在這里,筆者深切感受到電網建設帶來的巨變,以前貧瘠落后的小山村在電力的助推下正飛速發展。
下午5時,筆者隨車離去,此時,夜幕下的蘇墳村燈火閃耀,歡快的樂聲回蕩在山野中。(郟縣供電公司 王旭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