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供電公司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解讀
濟水源頭、愚公故里,風清氣爽、層林盡染。如今,從黃河岸邊的丘陵淺灘,到王屋深山的邊遠鄉村,伴隨著首期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的全面告竣,經濟、優質、安全的新型農村電網,正向50余萬濟源農村居民款款走來。
“破解發展難題,實現農電整體素質提升,強網固基是根本。按照發展規劃,目前,第二輪農網改造工程已列入重要日程,9個工作組、16個作業組、300多名技術管理和施工人員已各就各位……”10月23日,面對筆者的采訪,河南濟源供電公司總經理張明亮說。
“三位一體”:科學規劃解難題
“重在協同,重在持續,重在提升,打通農網發展瓶頸,敞開農村電力通道。”早在去年10月份,圍繞河南省電力公司農電整體素質三年提升目標,濟源供電公司以強網固基為重點,迅速行動,隨即對加強農網規劃、統籌農網發展作出部署。
建設中原經濟區,難點在農村。濟源是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5個試點城市之一,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人口68萬,其中農村面積占98.5%,農村人口51萬,用電客戶17.7萬戶,2011年售電量6.1億千瓦時。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用電負荷增長迅速,電力供需矛盾日益顯現。濟源供電公司現有10千伏農村線路80條、1922千米,400伏線路2906千米,線路臺區4453個,10千伏供電半徑平均達17千米、400伏達700米,更兼部分線路設備嚴重老化,供電可靠性難以保障。資料顯示:去年用電高峰期間,濟源農網線路過載率超過了20%,供電“卡脖子”和農村“低電壓”問題較為突出。
乘借農網改造升級的東風,該公司堅持統籌兼顧、協同運作、規范統一的理念,高標準、高起點抓好網改規劃。健全規劃協同機制,完善管理體系和規劃流程。從各部門抽調技術精兵和業務骨干,組成機理研究、走訪調研、布局規劃、典型設計等小組,形成協同、高效的一體化農網規劃格局。
全面把脈農網現狀和未來電力需求,綜合考慮地理地貌、客戶意見、線路走廊等因素,精心實行“三位一體”規劃模式:即立足農電素質整體提升總體目標,在規劃空間上實現市、鎮、村、組全覆蓋,規劃時間上制定近期、中期、遠期“三步走”目標,規劃實施上突出輕重緩急,具體到每個區域、每個環節,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并敲定了29項主配網工程項目,逐步破解農網與主網聯系薄弱、供電“卡脖子”和農村“低電壓”三大難題。
“我們還堅持統一標準、差異規劃的原則,在資金投向上優先考慮經濟增長較快的鄉鎮,并適度向電網結構薄弱及經濟實力較弱的鄉鎮傾斜;優先解決農村配電設施過負荷問題,提升居民用電質量;優先安排糧食核心主產區的農田機井通電工程。明年將全面做好農網整體提升工作,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濟源新型農村電網。” 總經理張明亮說。
“四大機制”:全程管控創優質
“農網改造,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也確保了我們村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用電需求。”承留鎮栲栳村黨支部書記李玉紅說。該村1200來口人,以前只有1臺125千伏安變壓器,每到用電高峰,近40%村民的電腦、空調和電磁爐無法正常使用。今年夏季,該公司利用一期農網改造的機會,為該村新建了1臺315千伏安變壓器,并高標準架設了800多米的10千伏線路,不僅解決了用電難題,而且在技術、工藝和施工質量上均達到了省公司規定的優質標準。
農網改造關系國計民生,聯系千家萬戶,既是民心工程,更是政治工程、形象工程。確保網改質量,最大限度惠及“三農”、促進發展,無疑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以優質工程、樣板工程為標準,建立健全了管理、監督、評價、創優四大機制,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管控,確保了網改工程質量。”該公司副總經理楊才茂說。
該公司把加強農網工程管理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工程管理機制,堅持工程建設項目化、團隊化,構建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時時抓的動態管理體系,成立綜合計劃、項目推進、質量跟蹤、物資管理等專項工作組;建立常態監督機制,抽調生技、監察、審計、監理人員組成聯合檢查組,嚴把資金、物資和質量關,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利用自查、互查、質量評比等方式,本著“骨頭里挑刺”的態度,組織施工作業單位查問題、改不足,并對因工程質量原因返工、延期或造成材料損失的,嚴格執行相關處罰規定;建立創優機制,對照優質工程標準,對每個施工項目精雕細琢,確保所有網改工程零缺陷、高質量。采取同步運作、全面推進的方式,在執行層面上實現了四大機制的協調統一。
典型引領、樣板開路,是該公司確保工程質量的又一舉措。農村電網改造伊始,該公司嚴格按照標準規范,選擇4個具有代表性的村,建成4個樣板工程,組織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員觀摩,認真學習建設標準、施工工藝、工程管理、技術參數等方面的典型經驗,促使質量至上的觀念入腦入心,以此要求大家嚴格標準、規范管控、精益求精。同時,為保證網改效果,把有效的資源用在刀刃上,還采取小容量、多布點的模式,在負荷中心增加變電臺區,縮短供電半徑,提高居民用電質量。
據了解,今年以來,該公司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25千米、臺區63個,有效緩解了47個行政村、2.3萬多群眾的用電難題,還全面保證了工程質量。按照農網改造規劃,從今年底到明年初,還將建設163項網改項目,并做好280個農田機井的電力配套設施建設、解決黃楝樹林場等用電難題。2013年底,在完善網架結構、提升供電能力的同時,還將建設近50千米的線路工程,新建68個用電臺區。
“雖說時間緊、任務重,但我們并不會絲毫降低質量標準,將用更加科學的管理、更為有效的措施,實現優質工程建設目標。” 副總經理楊才茂表示。
“五個著重”:立足全局促提升
農電技能培訓、資產管理培訓、團隊協作培訓、規劃及管理專業培訓……隨著農網改造升級的步步深入,該公司為各類人員量體裁衣制定的培訓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農網改造升級,是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生動體現,也是對凝聚力、執行力和管理能力的綜合檢驗,必須站在全局高度,以強網固基助力農電整體素質提升,以農電整體素質提升促進企業科學發展。這是該公司決策層的共識。
著重建設強電網,著重標準促規范,著重安全增效益,著重管理挖潛能,著重培訓提素質。立足“五個著重”,該公司以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為契機,圍繞農電整體素質提升目標,緊密結合制約農電發展的系統難題,堅持建設、經營、管理、效益并重,以網改升級優化農網結構,全面提升電力保障能力;以標準化為依托,全面梳理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完善和細化了120多項制度機制和優質服務舉措,并向社會作出公開服務承諾,以新農網、新服務、新形象,為新一輪增供擴銷奠定基礎;借鑒網改經驗,不斷完善施工作業安全管理措施,并統籌做好用電隱患排查治理,提高安全供電水平,最大限度發揮電網經濟效益;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重點深挖線損管理、扭虧增盈、電力市場等方面的潛能,持續提升經營能力;從思想、技術、業務、行風服務等方面強化培訓,努力提升干部員工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和文明素質,更好地適應發展需求。
電網發展譜新篇,光耀王屋惠民生。按照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的預期目標,到2013年,濟源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將達99.70%,綜合電壓合格率98.05%,農村低電壓和供電卡脖子問題將基本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用電將得到有效保障,51萬王屋山區農民將盡情享受優質電能帶來的新生活。網改的經濟效益也將初步顯現,綜合線損率將由6.42%下降到6.2%,售電量將同比增長23%,達到7.5億千瓦時。同時,亦將有效促進農電整體素質大幅提升。(濟源供電公司 李建國 供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