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農網改造升級:電力鋪就群眾幸福路
改造后的農網,優勢在哪里?給轄區群眾帶來了哪些好處?10月28日,筆者奔赴河南省三門峽下轄的陜縣和盧氏縣偏遠山區實地察看,傾聽基層百姓聲音,親身感受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給山區百姓帶來的實惠。
種煙大戶馮國化笑了
10月28日上午,陜縣池頭村種煙大戶馮國化早早來到村電烤煙房,整理煙葉準備烘烤。“忙了一年了,這是最終收獲的季節。”樸實的話語中,很能體會到馮國化此時幸福的心境。
池頭村是陜縣煙葉種植示范村,自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后,該村煙葉種植面積增加到960畝。馮國化今年種植煙葉70畝,也算是該村的煙葉種植大戶。
“春上,在大棚里播種下煙籽,用水泵抽井水澆灌;栽到大田里,半月要澆一次水。后期煙葉長勢旺盛,更是需要勤澆水;后期放到電烤煙房烘烤,這算是整個流程。” 靠種煙致富的馮國化談及煙葉的種植頭頭是道。在他看來,電能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到煙葉的收成好壞。
農網升級改造的東風吹來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三門峽公司優先對池頭村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在原有一個配變臺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臺250千伏安變壓器,積極扶持煙葉種植示范村建設。前幾年,池頭村煙葉種植零散,不成規模。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后,池頭村煙葉種植走向了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11時,煙葉烘烤完畢,黃橙橙的煙葉散發誘人的清香,馮國華盡是陶醉在收獲的喜悅中。
石原村果農走上幸福路
10月29日上午,走進陜縣張村鎮地界,到處可見果農駕駛農用車穿梭在鄉間小路上。路邊嬌艷欲滴的火紅蘋果掛滿枝頭,滿是豐收的喜悅。陜縣張村鎮地處崤山北麓,是豫西著名的蘋果產地。該鎮石原村的蘋果種植則是該鎮蘋果種植的示范基地。
進入石原村,陪同的張村供電所職工南來寶邊走邊向筆者介紹:“在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中,共為石原村建設10千伏線路3.9公里,新建配電臺區2個、改造配電臺區2個,變壓器增容200千伏安。目前,石原村80%的機井都配備了新設備。”
來到果農薛則丁家中,看到他正指揮工人調試冷庫設備。去年年底,薛則丁辦起了年可儲藏蘋果15萬公斤的果品儲藏冷庫,專門從事蘋果的儲藏、銷售。“要是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不怕了,我的冷庫電壓穩,周邊村里的蘋果我敞開了收。”
不光是薛則丁一家得實惠,全村果農都體會到了農網改造帶來的好處。村支書張連偉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石原村共種植蘋果1200余畝,農網改造升級之前,機井灌溉能力不足,畝產也就在2000公斤左右。現在,蘋果畝產均在3250公斤以上。按照每畝增加2000元收入,全村共增加收入近25萬元。
田支書的致富新藍圖
10月30日,在盧氏縣電業局營銷部人員的陪同下,我們深入秦嶺腹地,體驗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給山區群眾帶來的變化。
10月的秦嶺滿目蒼翠,綿延起伏的山脈處處迸發著勃勃生機。驅車從縣城出發,歷經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遠近聞名的桑蠶養殖基地——盧氏縣橫澗鄉淤泥河村。
在新建的200千伏安供電臺區前,陳憶平自豪地說:“臺區是標準化建設,接地扁鐵代替了接地引線,配電柜與變壓器間距為1.5米,線路也是50毫米大號的,供電可靠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與該村支書田寶蓮的交談中,方知這一新建供電臺區是他帶領村民致富的堅強后盾。
田寶蓮說,淤泥河村務工返鄉辦企業的人多起來了。目前,村里有桑蠶加工廠3個,砂石廠2個,有機肥加工企業1個。正是靠著充足的電能和當地得天獨厚的條件,淤泥河村正朝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邁進。
網改工程實施后,田支書的致富思路又得到進一步拓展。他說,今年5月份,村委又與江西省一家科研所簽定了合作協議,準備在村里建立一個生產線,專門生產桑茶。“桑茶產品已經研制了出來,口感不錯,又具有保健作用,市場前景很樂觀。”田寶蓮信心十足地說。
從植桑養蠶到有機肥生產,再到生產桑茶,田支書說其中的哪一個環節都少不了電,電是農民致富的好幫手。“目前,我們又開始了大面積銀杏樹套種,不久的將來,我們不但能生產桑茶,還能生產銀杏茶,相信村民的日子一天會比一天好。”談及致富新藍圖,田支書滔滔不絕。(三門峽供電公司 王千里 供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