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搭臺” 返鄉民工唱創業“大戲”
春節已過,郟縣尕尕服飾專賣店老板吳建功仍忙個不停,早上5:00多鐘,他就搭上去鄭州的客車。“春節期間,貨都賣的差不多了,今年生意不錯,這可多虧了郟縣供電公司為我們返鄉創業農民工開通的‘綠色通道’服務啊!”提起自己返鄉創業的事,吳老板贊不絕口。
原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我國沿海經濟出現疲軟,不少外出打工農民選擇了回鄉創業。吳建功便是其中之一,但讓他想象不到的是,返鄉僅10天,就享受到了郟縣供電公司的“不隔天”上門服務,為自己的四間門面完成了報裝手續并接通了所需的所有線路,使自己的尕尕服飾專賣店在年前正式開張,實現了創業新生活的“開門紅”。
進入2008年10月份以來,郟縣供電公司業擴中心突然忙碌起來,根據往年工作經驗,年關臨近,報裝擴容業務幾乎很少。這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工作之余和客戶拉起了家常,經了解才得知這些報裝擴容用戶大部分是返鄉民工。由于沿海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大部分民工選擇了返鄉創業。據調查,郟縣已有萬余名農民工先后返鄉,其中一部分都選擇了在家鄉開始創業新生活。“拉家常”拉出了新話題,大的經濟危機竟波及到了供電服務領域,這給正想在“特色服務”上做文章的郟縣供電公司市場營銷人員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如何在供用電服務上更好地為返鄉民工創業提供服務、使返鄉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享受到電力優質服務成為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做好、做活優質服務工作的主題。
服務“歸鄉小老板”
思路一:為返鄉民工開辟電力服務“綠色通道”:實行報裝報修責任制,一步到位簡化服務流程,營造“短、平、快”的服務環境。
郟縣堂街鎮段李莊村昌隆預制瓦廠是返鄉民工新辦的企業,提起老板謝凱利,村民們都齊翹大拇指,“這娃可真不簡單,出去打工沒幾年,回來就成了小老板了!”謝凱利今年才23歲,原在南方一家預制瓦廠打工,由于聰明能干,很快就掌握了制瓦工藝,成為廠里的高級技師。“進入10月份以后,廠里一周只開兩天工,我就提前回來了,看到村里投資辦廠的條件不錯,就決定辦一個預制瓦廠,發揮自己懂技術的優勢。”談起創業的艱辛,謝凱利夸起了堂街供電所電工李永軍、王建奎,“一聽說我要辦廠,電工李永軍、王建奎主動上門為我規劃線路、審批報裝手續,敷設地埋線200米、架設電桿3級的工程量只用了5天時間,只花費了六七千元,工錢一分錢都沒收,今天開業我請他們來,他們說有業務說啥都不來,有這么好的供電服務,我對自己的投資更有信心了!”見到電工李永軍、王建奎,原來他們正忙著給位于后莊村的一家面粉廠架設供電專線。“這也是一家返鄉民工辦的廠,根據報裝報修責任制,今天就要完工,老板為回報鄉親,已決定開業前十天每一百斤面粉加工費只收一元錢,鄉親們都盼著呢!我們可不敢耽誤啊!”電工李永軍笑著說。“電力部門降低報裝報修收費標準,并減免我部分安裝建設費用,降低創業成本近萬元,我要用這部分資金來回報鄉親們!”面粉廠老板李勝利高興的說。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郟縣供電公司已上門為全縣1188位返鄉創業農民進行了報裝擴容服務,直接減免他們的各項用電費用5.5萬元。
組織“車間洽談會”
思路二:為返鄉農民工搭建“電力聯姻橋”,提供就業信息,幫助聯系有就業需求的企業,讓返鄉農民工歸巢不歇業。
12月8日,在郟縣安良鎮神前工業區苗家陶瓷公司擴建不久的車間內,工人們有序地忙碌著,來自安良鎮26個村的60名返鄉民工與公司工作人員交流得熱火朝天。
來自蜂劉村的張峰艷進車間就“纏”著一位工人問這問那,“一天干幾個小時?”“工資能按時發嗎?”在得到滿意的答案后,她當即決定留下來:“想不到剛返鄉就找到了工作,一個月還能掙上1000多塊錢,不比在外打工差!”“不用出遠門,就能找到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顧家。回去后,我要好好地宣傳宣傳。”丁莊村的丁安民一下子領了50多份用工宣傳材料。?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訪返鄉民工與廠方就初步達成了50多個用工意向,有10多名村民現場與企業簽訂了用工合同。
“我們供電所的管轄范圍內有眾多農民工返鄉,為向他們宣傳電力知識,我們在各村鎮散發用電明白紙2000多份,,公布我們的服務聯系方式、服務信條等。為使他們能歸巢不歇業,我們利用在企業開展用電普查的機會,多方尋求就業機會,發現苗家陶瓷公司有用人需求后,我們就從中牽線搭橋舉辦了這次“車間洽談會”,沒想到效果這么好!”安良供電所所長張小雷高興的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