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省份今年提環保立法 概念股逆市飆漲
周一,環保概念股逆市飆漲。其中,維爾利漲停,永清環保漲超2%,巴安水務、中電遠達、創業環保、碧水源漲幅居前。
消息面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上午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未來一年的立法規劃引起了廣泛關注。
張德江表示,要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加強環境管理過程控制,強化污染物排放行為監管,加大違法行為懲治力度,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努力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惡化趨勢。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的背景下,生態建設也成為地方“兩會”的關注熱點。
《法制晚報》記者對31個省份人大常委會報告進行了盤點,發現共有28個省份在2014年的立法規劃中提及環保立法。內容包括水、大氣、固廢等專項污染防治。
71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2013年,是我國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第一年,也是各省市開展PM2.5監測的元年。而在過去一年里,多地空氣污染警報一次次“拉響”。中國境內大面積出現霧霾天氣,尤其是長三角、東北、京津冀等地區,大氣污染程度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相繼發出紅色警報。
昨天,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記者會上介紹,2013年,全國74個城市實施了新的空氣質量標準,根據去年全年的監測,74個城市只有3個城市達到了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他71個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過新空氣質量標準的情況。
而從今年年初來看,空氣污染問題仍非常嚴重。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人民網就公眾關注的21個熱點問題展開網上調查。其中,“環境惡化”被網民選為中國目前最為突出的城市病。2月份環保部發布的《全國生態文明調查研究報告》指出,80.9%的受訪者對我國整體的環境狀況表示十分擔憂。
《人民日報》日前發表署名“任仲平”的文章,該文引用國務院授權開展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報告稱,“中國的環境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
重點治理水土和空氣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的背景下,生態建設也成為此前地方“兩會”的關注熱點,一些省份通過地方性法規的方式將生態保護納入法治軌道。
法晚記者統計,在31個省份的人大常委會報告中,共有28個省份在立法規劃提到環保立法方面的問題。其中,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是各地立法的重點。
比如,貴州省提出2014年重點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則提出,抓好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的制定或修改工作。
天津在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中提出,2014年將完成修訂《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啟動修訂《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天津市引灤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條例》,推動《天津市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上升為地方法規工作,制定頒布《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在用非道路柴油機械煙度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等標準。
5省份用條例壓PM2.5
環保部在今年年初與全國31個省(區、市)已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為各地PM2.5或PM10年均濃度設定下降目標,國務院將每年對此進行考核。其中,京津冀PM2.5年均濃度下降目標為25%。
重壓之下,立法是確保各項政策有效落實的一大動力。
1月22日上午,經過三次審議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提交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這是13年來,北京市人大首次在人代會期間審議并通過地方性法規,該法規于3月1日起實施。
大氣條例第5條規定: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降低大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為重點。這是國內首次將降低PM2.5納入立法予以明確。
北京市的做法也被各地所效仿。據記者統計,在2014年各地的立法規劃中,明確提出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有5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江蘇、湖南、貴州。
1月22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在北京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根據過去一年多所發生的移民情況,中國環境問題的加劇成為精英和富裕階層移民的重要原因。
法晚記者梳理發現,華北地區以大氣治理為主,長江沿岸地區則以水污染防治為主,南方則很多省份都提出了與水土保持相關的法規。
湖北省在今年兩會中審議通過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將進一步加強考核問責機制,將對治水不力的負責人實行“引咎辭職”。
而各省份在2014年立法規劃中,提出制定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有4個,分別是遼寧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安徽省,同時貴州省也將啟動水資源保護立法調研。
提出制定和修訂水土保持法規的有12個省份,分別是北京、遼寧、內蒙古、云南、廣西、福建、浙江、山東、山西、河南、湖南、海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