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盲從性”須引起公眾警覺
導演高群書日前發表長微博,自曝因為批評電影《小時代》招來“粉絲”謾罵。在此之前,高群書曾經發微博要求郭敬明管好自己的“粉絲”,引來網友圍觀。
一場圍繞《小時代》的罵戰再度展開。但不管反對者如何來勢洶涌,都不能撲滅“粉絲”對郭敬明和《小時代》系列的瘋狂擁戴。電影《小時代2.0》上映3周,累計票房3億元左右,距離上一部《小時代》以近5億元票房收官僅一個月。
有評論認為,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第一次出現的“粉絲”左右票房的巨大力量,在受到業內人士質疑的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當下“粉絲”已經占據日益強勢的地位。而此類人群的盲從特質,也迅速引起公眾警覺。
狂熱特質可能破壞社會理性秩序
從《小時代》到《小時代2.0》,引發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網絡罵戰。郭敬明的“粉絲”與微博上的各路大V對陣,給許多人留下了“狂熱與非理性”的深刻印象。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黃平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遭遇批評之后,“郭敬明‘粉絲’回應的方式更直接,他們認為凡是批評《小時代》的人無非三點:你老了、你嫉妒、你是槍手”。這正是“粉絲”群體的一大特點。
在同濟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大眾文化研究者張閎看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成為某一個人或群體的“粉絲”,而當偶像背后出現的利益相關群體被商業力量掌控時,“粉絲文化”就會應運而生。因此,“粉絲”現象雖然生發于偶像崇拜,卻有著比偶像崇拜更濃郁的商業甚至產業色彩,是一種過度的“消費現象”?!胺劢z”忠實地消費著一切與偶像有關的產品,成為娛樂的主流消費者。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石川說,這種忠實具有一種“非理性和狂熱特質”,“無形中強化了個人迷信,破壞了公平原則,為了偶像不顧別人感受,拒絕平等對話和理性交流,從而構成破壞文化理性秩序的強大因素”。
誰來激發“粉絲”的創造性與生產力
對于“粉絲”現象的研究分析,在國內外學界也存在爭議。在上世紀70年代崛起的美國“粉絲文化”研究中,代表人物亨利·詹金斯和約翰·菲斯克就認為,“粉絲”并不只是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而是比普通大眾更具有辨識力和創造力。他們善于從包括偶像在內的文化產品中創造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特殊文化,其所生產的文化資本是所有文化資本中最發達最顯眼的,這是“粉絲文化”的真正含義。菲斯克以好萊塢經典科幻電影系列《星際迷航》為例:“粉絲”撰寫的完整小說填補了原版敘事中的語意空白,并利用網絡在“粉絲”中傳播這些小說和其他作品。
然而,為什么當下國內一些“粉絲”案例,更多的是以極端的盲從性出現,完全缺乏創造性?在評論家張閎看來,要使“粉絲”群體真正釋放出正面、積極的力量,前提是要有發育充分的文化市場土壤,文化產品的生產高度市場化、成熟化,產品豐富多樣且處于公平競爭之下?!胺劢z”與文化產品制造者是良性互動關系,前者對后者的產品進行選擇,后者根據前者的需求進行調整,“粉絲”的自主性由此得到激發?!霸谶@樣的理想狀態下,詹金斯和菲斯克的觀點是可以成立的,但落實到當下語境就會產生偏差。張閎認為,當市場發育不充分時,會存在一些高度壟斷、被操縱的不良競爭手段,“粉絲”更多的是處于被誘導和被支配的狀態,其鑒別力、判斷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不斷萎縮,也就無法體現出學界所寄望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