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粉絲”經濟呈現的人生百態
當今社會,什么人賺錢最多?除了那些走偏門的,要數歌星、影星賺錢最多。那些天王天后級大腕出場,動輒百萬千萬,而廣告收入更是驚人。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大腕后面,是什么人成全了他們?除了少數推手外,是“粉絲”一個最大的群體成全了許多人的大名大利。
現在,你到公共場合如果提到“粉絲”二字,恐怕很少有人會把它和食品連在一起。除非你是個“吃貨”,人們講到“粉絲”都是指追星族,或大腕的擁躉。
“粉絲”的本意被人淡忘了,而它的另類意義卻成了人們的共識,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細想起來,大概與當年的“超級女生”有關。正是在這檔節目中,出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粉絲”現象。
比如,有一個叫李宇春的女孩在“超級女生”中受到追捧,她的歌迷被稱為“玉米”。這些“玉米”能量大到什么程度?你或許難以想象,他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偶像名字命名的基金,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而這里的“粉絲”自然是指那些追星族了。盡管“粉絲”一詞是從Fans借用過來的,而Fans的意思就是指追星族或者狂熱的仰慕者。但是到了中國,Fans的另一層意思,也就是激起、煽動,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比如,現在的“粉絲”早就不是什么單純的仰慕者了,很多時候、很多地方都有商業策劃在里面。而“粉絲”早已不限于影視歌舞界,在很多領域很多地方都搞出了“粉絲”。
最典型的要數新媒體領域,“粉絲”已經成了企業的搖錢樹,甚至超越經濟,成了社會輿情的觀察點。比如,有家網絡微博就是靠千萬粉絲撐著,每天供應無數免費信息,吸引不少廣告。
追根尋源,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基本還是個舶來品,是歐美波普文化的東移。只是讓西方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粉絲文化在中國居然那么風行,那么有沖擊力。
舉個例子。去年喬布斯過世,次日在他的國度有不少人表示哀悼,但沒曾想在大洋彼岸竟有上千萬中國“果粉”痛心疾首,微博上的網民幾乎把屏幕刷爆。為此有家媒體還專門做了比較分析。
這個情況說明什么?仔細分析兩邊的“果粉”,差異是很大的。在那邊可能對喬布斯真佩服、真了解的不少,在這邊恐怕更多的是看客、是圍觀者,甚至不乏矯情者。這是關鍵的區別。
粉絲文化雖新、粉絲經濟也好,但希望盲從者少一些,蒙昧者少一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