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28日的北京,霧霾彌漫,空氣中PM2.5的濃度嚴重超標,局部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一方面是偏遠地區風電大發,苦于無處消納,另一方面是深陷霧霾重圍的發達地區渴望用上可再生能源電力而不能。
10月28日的北京,霧霾彌漫,空氣中PM2.5的濃度嚴重超標,局部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中央氣象臺于當日6時發布霾黃色預警,稱當天的氣象條件很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擴散,京津地區局部有重度霾。
當天上午,國家電網公司促進風電消納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會間,“霧霾”一詞被頻頻提起,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10余家媒體的記者與國網發策部、營銷部、科技部、外聯部、國調中心、國網能源研究院的有關負責同志熱烈探討,如何推動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促進風電等清潔能源發展,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驅散霧霾,讓美麗中國更美麗。
治理大氣污染
需要遠距離輸送清潔能源
大氣污染既損害經濟社會發展,更嚴重危害民眾健康。如何防治大氣污染已成為舉國關注的重要議題。今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以此為指南,后續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提出,到2017年年底,京津唐電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占電力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山東電網提高到10%。北京市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10%以下,電力、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占比提高到90%以上。
“面對這一連串的目標,國家電網公司能做什么?有什么打算?”發布會上,來自《人民日報》的記者關切地問。
“國家電網要擴大這些地區區外來電的比例,因為這些地方將減少燃煤消耗,必須加快建設向這些地區輸電的跨省區電力通道。”公司有關人員表示,國家能源局近期已安排研究具體的特高壓輸電方案。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呈逆向分布的格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遠離負荷中心。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裝機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其中蒙東、蒙西、甘肅、冀北4個地區風電并網容量均超過600萬千瓦,占當地總裝機比重分別達到32%、22%、20%、27%。但受市場規模小、調峰資源有限、跨區輸電能力不足等制約,當地已沒有消納空間。
尤其是進入冬季供暖期,“三北”地區風電與供熱機組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加上處于枯水期,水電機組調節能力差,給風電消納帶來很大困難。一方面是偏遠地區風電大發,苦于無處消納,另一方面是深陷霧霾重圍的發達地區渴望用上可再生能源電力而不能。
“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大區之間的聯系還較薄弱,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和與之相適應的全國聯網能力。”針對《經濟日報》記者提出的風電消納需要克服哪些困難的問題,公司有關人員表示,風電消納面臨“硬”“軟”兩方面約束,一是風電外送電網配套工程的前期工作亟須加快,二是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讓從建設、運行到消納各個環節的參與方都有積極性來推動風電消納。
“國家電網目前聯網通道能力有限,對風電消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司有關人員介紹說,號稱“風電王國”的丹麥全年最大供電負荷達62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占416萬千瓦,而丹麥與周邊的挪威、瑞典、德國之間的聯網能力達628萬千瓦。丹麥風電按小時級模擬,通過外送通道實現大進大出的消納,“如果我們也能形成這樣的聯網能力,也能實現大進大出的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