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近半數鋼廠虧損 700億元民資為何還要投?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一組數據引發業界關注:今年一季度,中鋼協會員企業虧損23億元,虧損面達到45%。與此同時,鋼鐵業民間投資716億元,同比增長6.65%,占全行業投資的80%以上。不少人疑問,在一個產能過剩、嚴重虧損的行業,為何會出現民間資本逆勢投資的現象?
不可否認,雖然全行業虧損,但部分民營鋼廠的表現可圈可點。大型民營鋼廠中天鋼鐵集團副總裁周國全說:“今年前兩月公司出現虧損,三月份扭虧為盈,總體是打平的。”上市民營鋼企方大特鋼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61億元,同比增長20%。方大特鋼董事長鐘崇武還以稅前1974萬元的年薪成為A股“年薪王”。
不過,民間資本對投資的態度也是謹慎的。“近兩年來,我們沒有新的項目上馬。”周國全表示。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指出:“在鋼鐵業全面過剩的背景下,不但國企的一些項目暫緩,民企也不會上馬純粹擴大產能的項目。今年一季度新增的投資,應該主要集中在技術改造和等量置換兩個方面。”
技術改造是當下的熱點,其出發點之一是促進節能環保。“虧損不要緊,只要還能付銀行利息,加上地方政府支持,總還能挺一挺。環保不過關就麻煩了,會給政府帶來很大壓力,直接決定企業的存亡。”一位鋼鐵企業負責人說。
在環保方面,民營鋼廠欠賬較多。有統計顯示,一些民企的噸鋼環保投資只有10—20元,而行業的最高水平可達到150元左右。加強環保投資,是民營鋼廠必須補上的一課。
民間投資的另一個領域在于等量置換。即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后,新增一些工藝較為先進的產能。“由于近兩年很多原料價格下跌,新上項目的建設成本降低,其市場競爭力高于老廠。雖然行業整體虧損,新項目反而可以賺錢。”有業內人士指出。
除了上述兩個領域,民間資本一個更大的手筆,可能出現在鋼鐵業的整合領域。
近期,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在微博中透露,他的公司將投資10億元,在一家超大型民營企業里持有2%的股份。這家體量500億元的企業,據稱將從事股權投資和管理,其中就包括整合鋼鐵、光伏和船舶三大產能過剩行業。
鋼鐵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高級分析師邱躍成說,有別于以往的行政性重組,如果公司真能夠運作起來,將是一種真正的“破局性重組”,這會給鋼鐵業帶來新的生機。在此方面,水泥業已經有很好的先例。雖然也是產能過剩行業,但通過海螺、中國建材等幾家大企業的整合,全行業去年實現凈利766億元,遠超鋼鐵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