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潛規則” 您知道多少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生活中不少市民卻很少真正的理財,通常都是把錢放進銀行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理財產品里也有很多“潛規則”,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身需求量身定制,不能只顧保本而不管通貨膨脹,也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風險。
年化收益率非實際收益率
“我行正在發行短期理財產品,93天年化收益率3.1%,120天年化收益率4.0%,5萬元起售。”去年11月份市民孫先生收到了某銀行所發的該條信息,正愁著馬上到年底沒有投資渠道的他便拿著10萬元,購買了一款年化收益率為3.1%的91天理財產品,但存滿91天后,他發現銀行渠道支付給他的收益并不足3.1%即3100元。后來才知道,獲得的3.1%的年收益換算到91天的收益水平,應為10萬元×3.1%×91/365=772.88元,扣除手續費,實際上還不到772.88元。
專家釋疑:很多投資者認為年化收益率就是收益率,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年化收益率,僅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是一種理論上的收益率,并非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例如日利率是萬分之一,則年化收益率是3.65%,而年收益率是只能到年底結賬后才能計算出來的實際年收益回報。
理財建議: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認真了解產品結構,對其走勢要有清晰的判斷,據業內人士透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并不穩定,即使風險較低的貨幣型、債券型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水平也是不穩定的;同時還要關注銷售人員提及的收益率是否在合同中有所體現;最后需要注意,通常理財產品公布的都是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說,半年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要除以二。
分紅保險不要只看收益率
“真后悔,當時只聽工作人員介紹感覺產品收益很高,沒仔細看看產品說明書,原以為購買了有穩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沒想到竟惹出一堆麻煩。”市民劉女士既氣憤又后悔。
據了解,2010年1月份,劉女士到某國有銀行辦理定存業務,當時在旁的一位工作人員過來與其搭訕,并給她介紹了一款高收益保險產品。工作人員承諾該產品年分紅預期收益率5%、隨用隨取、10年后利息可翻番。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劉女士心動不已,并未多加考慮就簽了合同,每年交2萬元,現在已經連續交了3年,但前段時間她急需用錢去咨詢卻發現現在支取需交20%違約金,而且分紅也是逐年遞減的,算下來與當初工作人員承諾的5%的收益率相差甚遠。
專家釋疑:很多購買了銀保產品的市民都認為,自己所買的產品和保險銷售人員介紹的一樣“本金有保障、期限不長、預期收益率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但卻不知道通常在銀行銷售的銀保產品都是有時間限制的,而非像一些工作人員介紹的那樣隨用隨取,在合同未到期時提前支取即為退保,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承擔損失的。
理財建議:由于保險合同比較復雜,市民在購買前還需要多向銷售人員提問,以確認所購買產品的屬性及風險。比如,這個產品是短期保本理財產品還是保險理財產品?是不是可以隨時取出而且沒有損失?一般來說,保險產品周期較長,一般在5年甚至10年以上。此外,對于分紅保險來說,分紅也不是固定的,分紅水平和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有著直接關系,保險公司與客戶共同承擔投資風險、分享經營成果,理論上也會出現分紅為零的可能,因此,市民在保險時還要以保障優先,不能只注重分紅而忽略了保險的最基本功能。
基金定投也可能虧本
2011年3月份,馬女士去八道街附近的一銀行打算辦理零存整取業務,但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她最后卻購買了一款定投基金產品。當時,工作人員介紹,該款產品和零存整取差不多,每月定投1000元,不但保本,且長期投入收益比零存整取更為可觀。2012年3月份,原以為旱澇保收的馬女士在年底查詢時卻發現,自己一年的投入不但沒有賺錢,反而虧了約1700元,這是讓她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的,是把錢繼續存下去還是馬上贖回呢?一下子讓馬女士不知所措。
專家釋疑:雖然基金定投有懶人理財之稱,被不少人看作是基金投資里的零存整取,不過,并非所有基金定投都可以像存款一樣能完全保證本金,也不是每只基金都適合定期定額投資,只有選對投資標的,才能得到理想的回報。對于短期內打算取現的市民來說并不適合基金定投,基金定投的收益也不能只看定投前一兩年的情況,由于市場波動大,基金在短期內的漲跌很正常。一般來說,投資預期期限在10年以上的,可以購買基金定投。
理財建議:基金定投更適合于未來某一時點有特殊資金需求者投資,定投雖能平均成本,控制風險,但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適合,通常債券型基金收益較穩定,定投和一次性投資效果差距不是太大,而股票型基金波動較大,更適合用定投來均衡成本和風險。
如果投資者希望保本,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和保本基金,雖然貨幣基金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但流通性好,損失本金的風險很小。定期定額買基金更適合有持續較低收入的投資者,但這一投資方式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才比較容易看得出成效,最好能持續投資三年以上。(記者 王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