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實質性推進 銀行業"轉方式"迫在眉睫
從年初的銀行“暴利論”開始,耀眼的凈利潤始終讓銀行業處在風口浪尖。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凈利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同期凈利潤的一半以上,前三季度利潤是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同期凈利的6倍以上……
然而,利率市場化在年中開始的實質性推進,不僅讓大小銀行感受到直接的經營壓力,也給銀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寒意:從下半年開始,銀行利潤的增速開始進入拐點,昭示著銀行業“黃金十年”的落幕。
作為一個改革方向,利率市場化無疑是提升金融市場效率的必然之舉。利率市場化在2012年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8日和7月6日兩次降息,然而和往年的利率變動不同的是,這兩次均為實質性的非對稱降息。其中,6月8日的降息規定,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今年央行動作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利率市場化更進一步。“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上下限擴大是自2004年以來利率市場化的又一重要步驟,特別是存款上限浮動開啟了存貸款利率雙向浮動的新時期。”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鄂永健認為。
我國銀行業目前的盈利仍然主要依賴于吃息差的簡單放貸模式,利率市場化對于銀行的沖擊可想而知。
首當其沖的是銀行體系。對此監管部門已有清晰的認識。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2陸家嘴論壇”期間曾明確表示,未來銀行業要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進一步提高存貸款等各類產品的服務能力,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逐步改變過于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
銀行股的走勢也反映了這一政策對銀行業的打擊。6月8日央行初啟利率市場化,當日銀行股全線翻綠并拖累大盤。7月6日,這一情景再次上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感嘆,白刃戰來了!銀行是該仔細權衡貸款業務還是不是最合算買賣的時候了!息差被顯著壓縮,銀行想持續維持資本充足率難度很大,而貸款恰恰是最為消耗銀行資本的業務之一。
“銀行的好日子恐怕要結束了。”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其實關鍵點并不是簡單的一次降息或者擴大存貸款的浮動區間,而是這只是個開端。
相比近年來銀行業盈利增長急劇攀升以及高增長,業內對于銀行業未來的盈利顯然并不樂觀。中信證券的報告在年中就已經將銀行業的評級下調到“中性”,認為銀行業的盈利拐點已經出現。
“銀行的增長方式轉型已經迫在眉睫。”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如果說在過去幾年中,規模擴張、利率管制以及風險較低是銀行業利潤持續強勁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未來,這樣的發展模式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資本約束不斷強化,籌資難度越來越大,資本損耗型的規模擴張將難以為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