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再開閘萬億投資 兩日批復55個投資項目
發改委再次加大了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的速度。
繼9月5日批復25個軌道項目后,發改委6日再次批復30個項目。據業內專家估計,發改委在兩天內集中公布批復的這些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
“兩天之內,集中審批如此多的項目,極為罕見。”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對本報記者稱,發改委此舉多少有些意外。
其他多位專家則認為,在“穩增長”的目標之下,保證重點項目投資仍是主要舉措。而今,發改委集中放行項目審批,為穩增長再添抓手,對促進基礎建設和投資、拉動相關產業和就業、穩定經濟都是一個重大利好。
重大項目密集獲批
據估計,發改委9月5日批復的25個軌道項目涉及資金在8400億元左右,而去年發改委僅批復了8個新的軌道項目。在9月6日審批的項目中,共包括13個公路建設項目、10個市政類項目和7個港口、航道項目,規模至少為2000億元。
就軌道項目來說,住建部地鐵與輕軌中心主任李曉江去年曾公開透露,“十二五”期間,軌道建設投資將超過7000億元,而9月5日放行的軌道項目投資規模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
“上述項目的獲批,不僅意在城市發展,更重要的還是為了保證經濟增速的穩步向前。”董焰告訴本報記者。
上半年,獲批準路條的不止這些。
本報記者采訪發現,曾經被發改委嚴控的煤制油項目,近日也開閘審批,其中包括神華400 萬噸、潞安540萬噸的煤制油項目。
此外,獲批力度較大的還有發電項目。本報記者調查發現,上半年六大發電集團有131個發電項目獲批。
多位專家認為,這些項目的獲批,符合當前穩增長的政策基調。
投資發力穩增長
“如此多的批文符合國家相關部門此前發布的官方政策。”一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說。
7月公布的《“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稱,“十二五”時期,要構建覆蓋全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綜合交通網絡,發揮運輸的整體優勢,以總體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該規劃要求今年要建成一批重大鐵路項目,適時開工一批急需必需項目。
“目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比較明顯,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的獲批,其實是必然。”著名區域經濟學家、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林凌表示,項目建設的好與壞、快與慢,事關當地的經濟發展。8月,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就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建設作出指示:“全力推進工程進度。”
其他地方為穩增長投資也是雄心勃勃。天津、重慶均已宣布,將在未來3至4年內投資1萬億元,支持其重點產業發展。據初步統計,7月以來已有13個省提出了新的投資計劃,總額超過10萬億元。
“發改委的批復,基本定調了本輪地方投資方向:依然是大項目、大工程為主。”發改委投資研究所一位研究員表示,重大項目投資的加碼,仍是最有效的穩增長手段,當然負面效應還有待觀察。
地方壓力增大
密集發布項目審批后,各地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建設高潮。
根據慣例,建設項目的資本金通常占總投資的30%到50%不等,均由各地財政資金解決,資本金以外的資金靠貸款解決。
目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多數要靠政府巨額補貼維持運營,錢的來源無非兩個方面:一個是地方債,一個銀行貸款。
7月9日和10日,溫家寶總理召開兩場經濟形勢座談會,強調要在鐵路領域做好幾件實事。7月13-15日,溫家寶在四川調研時再次強調,要適當加大政策預調微調力度,要把穩定投資與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
據了解,在25個軌道項目總投資共涉及的8400多億元資金中,由各城市財政部門擔負的部分至少為2400多億元,其余部分將來自于銀行貸款、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的開發收入等渠道。
據多位專家介紹,地方是比較難以應付的。對于地方來說,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在減少,個別地方已出現了赤字,“錢”景不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