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制度優化 市場活躍度有望提升
根據最新交易規則,大宗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在傳統的協議定價的基礎上,新增盤后定價的價格形成機制。新規則還適度降低了大宗交易門檻,將原先的50萬股或300萬元調整至30萬股或200萬元。據悉,未來深交所還將探索競價大宗交易等創新交易機制。
近期深交所對大宗交易的制度進行優化完善。業內人士認為,降低大宗交易門檻,新增定價機制,有助于擴大參與主體,提高大宗交易市場的活躍度,為產業資本手中所持存量股份新添盤活路徑。
根據最新交易規則,大宗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在傳統的協議定價的基礎上,新增盤后定價的價格形成機制。盤后定價大宗交易是指證券交易收盤后按照時間優先的原則,以證券當日收盤價或證券當日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對大宗交易買賣申報逐筆連續撮合的交易方式。
滬上一家中型券商資深大宗交易人士告訴記者,現行大宗交易僅采用一對一協議定價方式,定價機制的靈活性不足。對于那些對資本市場并不熟悉的小股東而言,尋找適合的接盤方并不容易,就算找到了,由于數目不大,議價能力有限,賣出價格很難盡如人意。
“對產業資本而言,屬利好消息。目前來說,產業資本減持解禁限售股通常是以一定折扣的價格出售給專營大宗交易的接盤資金,其定價依據通常是前一個交易日個股收盤價,當然也會參考當日收盤價格,但最終成交價格還是要看雙方的議價能力。然而,新交易規則相當于給產業資本新增了一個定價成交的連續交易市場,一個新的參考價格標桿。”某上市券商人士表示,在這個“新市場”中,只有兩種價格,不會因為成交規模的大小而改變,不會對二級市場股價產生直接影響,而且不用尋找對手方,只要有人賣有人買,就能促成交易。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交易部人士也表示,這樣的交易方式對境外投資者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因QFII建倉對買入價格有嚴格規則,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或者在集合競價階段集中買入,可避免造成股價大幅波動。事實上,在海通證券國際部、東方證券東方資財、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等QFII云集的知名席位上,之前也曾多次出現滬深300權重股,而成交價格基本都是個股當日收盤價。
新規則還適度降低了大宗交易門檻,將原先的50萬股或300萬元調整至30萬股或200萬元,B股由原來的5萬股或30萬港幣調整至3萬股或20萬港幣,基金由原來的300萬份或300萬元調整至200萬份或200萬元。
華泰證券大宗交易相關人士認為,降低門檻對“小非”減持同樣有利。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公司業務骨干借此獲得股份。他們在低價行權后希望盡快套現,但他們對資本市場并不熟悉,尤其是在市場低迷時,就算是30萬股,也很容易影響股價。降低門檻后,他們也能通過大宗交易實現一次性套現。
“但對于主流的大宗交易接盤方來說,本次交易額下限的調整,其業務基本不會受到影響,競爭仍然會在交易折扣環節。”主營市值管理的上海融客投資管理投資總監指出。
申銀萬國報告指出,成熟市場中的大宗交易非常活躍,巔峰時期能占到二級市場的40%以上。據悉,未來深交所還將探索競價大宗交易等創新交易機制,以不斷增強市場服務功能。
事實上,上交所也在推進大宗交易的制度優化。2012年3月,上交所發布了《關于征求優化大宗交易機制有關措施意見的函》,計劃從延長大宗交易時間、放寬漲跌幅限制等四方面進行完善。
(王曉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