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上市臨近 料個人投資者成主要力量
國債期貨上市臨近,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銀行、保險等大型機構由于擔心流動性,傾向于先觀望一段時間,上市初期,個人投資者有望先進場熱身。
通過對機構的調研,廣發期貨國債組負責人陳穎發現,不少機構投資者雖然不乏參與國債期貨的意愿,但卻對市場的流動性頗為擔憂。“現券市場的投資者以機構為主,鮮見個人投資者的身影,這恐怕將影響未來國債期貨市場的成交量。”陳穎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業內一個較為認同的觀點是,在國債期貨上市早期階段,銀行等大型機構有可能先不參與。因此在試運行階段,個人投資者便成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對于任何一個新品種而言,個人投資者都是活躍市場的重要力量。”陳穎認為,作為市場中最重要的投機力量,個人投資者的參與程度是市場是否活躍的關鍵因素。
實際上,中金所在國債期貨合約的設計已經考慮到流動性的問題。與股指合約相比,不管是保證金比例還是手續費,以及對機構投資者投機行為的限制程度,國債期貨均設置得更寬松。中證期貨國債分析師認為,3%的保證金帶來的高杠桿,對個人投資者加入較有吸引力,3萬元一手的買賣門檻,也比較適合中小投資者。
陳穎在對國債期貨流動性的分析報告中認為,不必過于擔心流動性問題。國債期貨不像股指期貨那樣受到很多行業板塊的影響,行情分析較股指可能更為簡單。不久前在上交所上市的國債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更是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很好的現券價格參考,而且國債ETF現在每天成交10多億元,證明市場關注度不低。另外,中金所和期貨公司前期通過從業人員做了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國債期貨這個品種可以很快能為投資者熟知。
6月28日,第二期國債期貨講師培訓在中金所舉辦,該培訓旨在繼續強化投資者教育。據了解,此輪國債期貨講師培訓共有三期,擬7月份全部結束。
另外,日前有期貨公司人士推測,國債期貨可能已經獲得高層批復。但中金所相關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暫時沒有收到相關消息。(潘玉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