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聯資本王能光:兩三成創業板公司可成大器
在A股IPO“堰塞湖”的背景下,其他退出方式越來越得到PE的關注,而這正是君聯資本的長項。今年,君聯投資的“E人E本”項目以近15億元的價格被同方股份收購,為業內矚目。
君聯資本是國內首批從事股權投資的機構,目前管理資產總規模超130億元人民幣。依靠聯想集團 ,君聯資本在科技類公司的投資上頗有獨到之處。其投資企業中,已有20家在全球不同交易所上市,另有13家公司通過并購方式退出。
日前,就股權投資退出路徑及科技企業估值泡沫等熱點問題,上證報記者專訪了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能光 .
王能光簡介
王能光,現任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1992年加入聯想集團,2001年與朱立南等一同創建立了聯想投資,負責融資、退出策略的制定和非IT領域的投資業務,是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
王能光原任聯想集團財務部總經理,負責全集團及各分支機構的財務管理,上市公司的投融資業務。1997年參加了聯想集團整合工作,將國內十多家公司的業務合而為一,整合入香港上市公司。2001年參加了聯想集團拆分工作,在整合與拆分過程中積累了公司M&A和IPO的豐富經驗。
IPO暴利攪亂PE市場
上海證券報:目前,PE/VC行業遭遇寒冬,一方面是IPO的暫停,另一方面,由于諸多造假案例的曝光,監管層對IPO監管力度也愈發嚴厲,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王能光:此前國內PE投資熱潮,是以企業的IPO熱情為背景的。其推動因素有二,一是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了全流通,二是創業板設立后的異常火爆,這使上市的財富效應逐漸被更多人所熟悉。
在門檻降低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拔苗助長的問題。在這么多被投企業中,究竟能有多少可以進行獨特又有競爭力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哪些公司可以持續增長?更加劇這一現象的是,最近幾年,市場的供給量持續上升,由于門檻低,必然有些企業就像短跑沖刺一樣,在上市前盡力做業績 ,這對于體量不大的企業來說并不特別困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企業上市了總有新的期盼和新的投入。公司體量小,但新經營活動和新資本開支所需要的資金并不低。許多創業板公司凈利潤也就是三五千萬元,花500萬元在經營活動上就占凈利潤的一成或更高。然而,公司業務沒有成倍增長,主觀投入和實際業務出現不符合。上述種種情況,造成了多數創業板公司沒有持續增長的狀況,給監管機構帶來了壓力。那么,以IPO為目的的股權投資遭人詬病也就不奇怪了。
先把國內的困境放在一邊。我們倒回來分析美國的股權投資行業。在美國,股權投資企業可以承受失敗,他們明白投資不可能十個成十個,十個成五個就非常了不起了。因此我認為,中國其實沒有純VC,還是以PE為主。
行業競爭促進并購
上海證券報:在您看來,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并購退出?
王能光:在實踐中,我們確實發現有很多適合并購的情況。
在一個有前景的行業內排行前三的企業肯定可以獲得最高的增長,但排名不夠靠前,比如排在老七老八的企業可能就比較痛苦,它的增長早早就會遇到瓶頸,就會想到并購。除非這個企業專攻非常細分的需求,比如全聚德,它具有獨特性,即使周邊新開了俏江南也只能分流而不是全部吸引它的客戶。而在乳業中,要和蒙牛伊利競爭,除非是區域性龍頭光明、三元以外,其他企業會非常艱難,就有被并購的可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