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海外對沖基金經驗 拓展中國私募發展空間
春風漸暖,筆者偶得閑暇與一些私募界的朋友茶敘。股市波瀾不驚,本以為幾位朋友會借機放松一下身心,品茗閑聊之下卻發現,原來個個都做足了準備,打算借著新證券投資基金法施行之機大展拳腳,目標便是實現多空雙邊交易,打造中國的對沖基金。
從1949年第一家嚴格意義上的對沖基金在美國成立,對沖基金的發展已經超過60年。1990年時,全球對沖基金資本總額僅約250億美元。伴隨著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2004年對沖基金所管理資產的總額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此后雖然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而遭遇大幅贖回,導致總規模一度下滑超過30%,但在2012年,全球對沖基金總資產規模已經重新踏上2萬億美元的臺階。
海外對沖基金何以能夠如此蓬勃發展?又有哪些方面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筆者以為可以歸結到四點:經濟環境、金融創新、政策監管、人才儲備。
需要良好的經濟環境
總體穩定并積極向上的經濟環境推動投資與發展,為專業投資者帶來積極投資的信心。上世紀90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增長最為迅猛的時候。十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速達到4.3%,并曾經一度接近6%,失業率也下降至4.8%的健康水平,達到1973年以來的最低值。經濟的良性發展,為各產業帶來了成長機遇。眾多對沖基金在這個黃金年代里迅速成長。對照中國的現狀,經濟增長穩定在7.5%~8%的水平,通脹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也逐漸趨于平穩,而失業率也僅為4.1%(截至2012年底),對沖基金發展所需的健康向上的經濟基礎已完全具備。
推進金融創新
筆者所認為的金融創新,不僅是指為對沖基金準備好做空的工具,還包括相關的配套設施和服務。中國資本市場內現有的做空工具,主要包括滬深300股指期貨 、融券交易和轉融券交易。其中股指期貨僅對指數基金類投資組合具有比較精確的對沖作用,對個股而言對沖效果不佳。而融券交易和轉融券交易都面臨標的股票限制,以及券源不足等問題,因此成交稀少,無法充分表達投資者的做空意愿。相對于歐美資本市場內極大豐富的信用交易產品,國內相關品種的豐富程度和成熟程度都相去甚遠,依舊需要不斷擴大創新。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監管者在逐步放寬融資融券標的證券數量。另外,股指期貨新交易品種的開發也在順利進行中,預計將有數個新指數合約掛牌交易。在配套服務方面,國內一些大型券商已經在創新領域進行了大膽嘗試,部分券商的創新業務收入已經在總體收入中占據了較大比例。
繞不開的政策門檻
對于任何一個市場而言,政策永遠都是繞不開的門檻。目前海外對沖基金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渠道投資A股市場的難度較大,因此,大多數知名的對沖基金通過設立代表處的方式開始涉足中國資本市場。在這些海外成熟對沖基金尚不能完全進入中國的情況下,國內對沖基金的發展氛圍可能相對輕松。但這種寬松的環境不可能長期保持,隨著更多投資者聚焦中國,政策也會逐步放寬,屆時中國的對沖基金將直面外來者的挑戰。
而從資產的地域配置上看,國內對沖基金面臨的海外競爭將可能更為直接。市場上關于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一旦試點正式啟動,國內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投資者,將可以通過QDLP通道投資海外二級市場。盡管短期內QDLP在稅收成本和額度方面存在劣勢,國內對沖基金仍然需要不懈努力獲取具有吸引力的“絕對收益”,才能在長期的客戶爭奪戰中更具競爭力。
人才儲備需加強
以上所述都是外部環境,而中國的對沖基金最重要的內生條件,應當是人才儲備,尤其是對沖基金經理。作為金融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對沖基金生命周期往往很短。海外經驗告訴我們,一家普通的對沖基金,通常在成立三年后便進入衰退,五年左右即退出市場。
而那些在市場上存活超過十年的對沖基金,無一例外都至少有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作為領軍人物。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除了緊跟宏觀經濟態勢、熟知金融理論、善用金融工具外,還需要有獨特的投資理念,并適應當前對沖基金量化發展的趨勢。當下國內私募基金經理不乏公募出身或海外背景的優秀人才,假以時日,必定有出類拔萃者成為中國第一代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