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IPO停滯6年 內地金融機構掀赴港上市潮
自寧波銀行等三家銀行2007年上市之后,我國股份制及地方商業銀行IPO已停滯6年,至今再無一例。
同時,A股IPO暫停已長達半年,且重啟時間仍遙遙無期;而“史上最嚴財務核查”,已成功逼退近200家遞交上市申請材料的企業。
但是,香港資本市場的“海風”適時地吹向內地。繼去年海通證券、中國人保先后登陸香港主板后,今年5月,銀河證券登陸港交所。這也成為內地金融機構赴港上市熱潮中的最新案例之一。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廣發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公開表示將赴港上市。
銀行對資本金要求迫切
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對監管資本要求、資本充足率計算、資本定義、資本充足率等監督檢查和信息披露等進行了規范,銀行對資本金的要求已經非常迫切,對中小銀行來說,IPO是補充資本金的最佳方式。
“銀行如達不到資本金的要求,勢必影響其發展,現在市場對銀行股的未來前景有所擔憂”,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琦認為,因地方城商行存在資本金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風控能力不強等諸多突出問題,因此證監會對城商行上市進行了嚴格管控。
“即便重啟,短期內A股市場難以消化,對于融資需求迫切的金融機構來說,耐心排隊等候A股市場上市實在不現實。而現在轉至香港謀求上市融資能解其燃眉之急。”張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企業謀求轉戰H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監管層的一系列動作,已帶有鼓勵內地企業赴港或海外上市的意味。
“目前A股中,銀行股權重已過高,即使是城商行、農商行,其上市融資規模一般都遠比其他企業高,監管部門顧慮會對A股市場造成沖擊。”某股份制銀行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另一方面,銀監會對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一直持保留態度,而上市可能會增加城商行跨區經營的沖動。”
去年底,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件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取消了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的“456”條件 (即4億凈資產、5000萬美元融資額、6000萬人民幣凈利潤的標準)和前置程序,不再設盈利、規模等門檻,同時簡化了境外上市的申報文件和審核程序,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此外,其他企業的示范效應,也成為內地金融機構欲轉戰H股的助力之一。
今年3月,光大銀行H股IPO重啟事項已獲股東大會通過,此次重啟H股的發行規模為不超過120億股,募集資金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另據最新消息,光大銀行已于近日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4月12日,廣發銀行股東大會批準授權廣發銀行董事會進行IPO。有消息稱,該行仍以A+H股集資350億元的方案推進,但會爭取先在香港、后在上海上市。
“上市是某些銀行的最佳選擇,如果不上市,可能面臨發展拐點,錯過發展機遇。對于很多銀行來說,如不能在A股上市,可以謀求H股上市。”奚君羊稱。
目前非上市好時機
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H股市場相對成熟,在A股IPO受限時,很多銀行及其他企業可能會選擇H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