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臨門明星經理奔私 公募激勵模式困局難解
基金新政對陽光私募敞開大門的同時,也給了無數坐在高檔寫字樓,坐擁百萬年薪的公募白領們創業的誘惑。
千萬元注冊資金,四五個人的投研團隊即可支撐起一家陽光私募,作為個人介入門檻較低的一個行業,這里一直是公募基金經理辭職后自主創業的“熱土”。以往由于牌照稀缺,陽光私募并不能參與公募業務,從而在規模發展和人才引入上難以與大中型公募基金比擬。
然而,伴隨著6月1日《證券投資基金法》的正式實施,滿足條件的陽光私募基金將可以申請開展公募業務,這給“奔私”的基金經理們帶來無窮的想象空間。
由于出身草莽,陽光私募在發軔之初已經在公募行業的基礎上,搭建出一套業績激勵模式和股權激勵模式,這與改革動輒引來各方利益爭端的傳統公募基金公司相比,顯得更具誘惑性。
日前,北京某知名陽光私募高管在接受采訪時就預測稱,隨著新基金法的實施,下一步向基金公司“挖角”基金經理和研究員預計將變得更為容易。
這位高管此前就曾在國內最大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任職,其目前任職的這家陽光私募基金盡管尚未計劃介入公募業務,但顯然已經嗅到不遠處“老東家”內部蠢蠢欲動的聲響。
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潮再起
盡管基金經理“奔私”在行業內早已經司空見慣,不過近期國內一線基金公司中的兩家,同時出現投資總監離職現象,仍然頗令市場關注。
5月25日,華夏基金公告證實稱該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劉文動離職的消息。劉文動2006年加盟華夏基金,并于2011年9月升任公司副總經理。與王亞偉相似,一直是后“王亞偉時代”華夏基金的投研核心。
在此之前,嘉實基金亦傳出消息稱,該公司股票投資部總監劉天君離職,劉天君此前與邵健、鄒唯并稱嘉實三杰,是嘉實基金最為知名的基金經理之一。而鄒唯在離職去中信產業基金之后,日前再度回到嘉實基金,消息人士透露,他將繼續掌管嘉實主題,目前嘉實的任職信息尚處在靜默期。
頗為一致的是,兩位明星基金經理均被傳言將創辦私募基金,這一消息同時獲得了上述兩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的認可。
日前,國內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博時基金前明星基金經理、研究總監夏春,再度回到臺前也是以一家私募機構老總的身份。夏春創立的天生橋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注冊成立,2012年7月份夏春離職博時之后曾加盟新基金公司英大基金,但隨后離職并徹底告別公募行業。
上述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認為,私募進入公募業務開閘,是上述基金經理離職的主要原因,不少公募基金經理出身的陽光私募即將掛帥成為公募行業的新生力量,這對于還在拿著固定薪資和獎金的基金經理來說不無誘惑。
如今,華夏基金出身的江暉、孫建東、張益馳和王亞偉等人離職之后創建的私募都已經風生水起,此前江暉更是明確表示其成立的深圳星石投資將進入公募領域。按照監管層的要求,目前管理規模居前的重陽、澤熙、朱雀、星石、從容和淡水泉等,進軍公募領域并沒有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其中不少公司掌門人就來源于公募基金領域。
據消息人士透露,上述兩家基金公司中的一家近期還將會有人員調整。這一類的消息對于傳統基金公司來說,顯然并非好事。
激勵模式遭遇“圍城”
劉文動、劉天君和夏春等人,均在原有公司激勵模式遭遇天花板之后選擇“奔私”,同時與私募基金的激勵模式亦不無關系。
業內人士認為,不同于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船小好調頭”,大型基金公司在激勵模式創新上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很難有所突破。
尤其類似華夏、嘉實和博時一類的超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與總股本差異過大,牽涉的股東利益更是非常復雜,相比中小型基金公司,通過股權激勵“換”發展的動力較小,激勵模式的創新更需要克服諸多可行性障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