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斗不過中國大媽內因:大鱷做空后再沒出手
“昨天很晚一個記者打電話,說想跟風做一篇《華爾街大亨斗不過中國大媽》。我說千萬不要把嚴肅的金融問題娛樂化。原因有二:4月12日和15日,美系基金聯手在金融市場集中做空黃金后,再沒出手,任由亞洲盤主導了兩周市場,但不出手不代表今后不出手;數百噸黃金的主力買家,怕不是最普通的鄰居大媽。”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炳南在微博上表示。
“‘中國大媽’用的是大刀和長矛,而高盛用的是飛機和大炮,甚至是導彈等尖端投資手段,兩者是不對等的交易對手。”國泰君安期貨研究所研究總監陶金峰進行了生動的比喻,“有媒體稱,中國大媽打敗高盛,因為近期黃金反彈較好,這很容易誤導廣大的黃金投資者。”
5月2日凌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下屬商品交易所(COMEX)6月份交割的黃金期貨價格下跌25.90美元,收于每盎司1446.20美元,跌1.8%,盤中跌逾2%,為4月15日下跌8.5%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真實的市場表現戳破了亞洲消費者托市的幻想。
“鯨吞”黃金究竟幾何?
金價在4月12-16日下跌225美元,創下逾30年來最大兩天跌幅。
然而黃金期現貨出現“冰火兩重天”情景,北上廣深及沿海諸省份爆發“黃金搶購潮”。據報道,不乏單日單店黃金銷量創數千萬元記錄,香港黃金珠寶亦遭大陸淘金客搶購,據傳“庫存見底”。
事實上,現貨黃金搶購現象不止發生在亞洲國家。美國鑄幣局數據顯示,4月金幣銷量高達20.95萬盎司,遠超3月的6.2萬盎司,為2009年12月以來最高單月銷量。因1/10盎司的美國鷹洋金幣熱銷耗盡政府庫存,美國鑄幣局23日被迫停售這一產品,自2009年11月來首次停售金幣。
然而,這場現貨黃金搶購潮的具體規模尚無統計記錄。
4月23日,《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率先在微博上表示:“業內人士透露,黃金4·12暴跌以來短短10天內,僅中國內地的投資人就鯨吞實物黃金300噸,約占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
出版于2007年6月,由宋鴻兵編著的《貨幣戰爭》著重強調“國際資本打壓黃金,扶持美元,以通過美元優勢地位及金融手段控制世界”的內容,一度引起投資者極大關注,書中力挺黃金的觀點亦影響很大。
本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5月1日前后各媒體報道的“中國消費者豪擲1000億,狂掃300噸實物黃金”數據尚無明確來源,其最早可查出處便是宋鴻兵的微博。
為了解“10天消費300噸實物黃金”的實際意義,記者調取了各方數據。
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黃金消費量832.18噸,其中:黃金首飾502.75噸;金條239.98噸;金幣25.30噸;工業用金48.85噸;其他用金15.3噸。2012年中國黃金產量為403.047噸。
若300噸黃金數據屬實,則相當于全國全年(包含工業用金)總消費量的36%,全年首飾金條用金的40.39%,或全國全年總產量的74.4%。
“我們認為300噸的銷售數據有一定水分,提出時需慎重。黃金需求因素非常復雜,包含保值、首飾、工業、收藏等因素,很難確定該數據的真實性。”5月2日,南華期貨研究所金屬部高級總監曹揚慧表示。
當人們津津樂道于“黃金大劫案”時,亦忽略了黃金首飾與現貨黃金的區別。
“且不論購買黃金首飾的需求對期貨的影響,每克高達數十元的加工費已將金融市場的現貨和消費者購買的黃金首飾區別開來。首飾不適合交易,也并非真的保值升值,不能混為一談。”同日,我的有色網總經理邱緒奎表示。
散戶隔空大戰華爾街?
近日市場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言是“高盛投降”,并被普遍解讀為“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
4月23日,高盛終止賣出黃金的建議,被傳為“華爾街賣出多少黃金,大媽們照單全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