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酒令冰封白酒市場 多家酒企一季度增速大滑坡
“限酒令”與此前的塑化劑事件讓白酒企業“錢景不妙”。盡管五糧液、古井貢酒和洋河股份今日公布的一季度業績依然保持了增長,但在“限酒令”的壓力下,白酒類企業業績增速已明顯放緩。其中,洋河股份最慘,一季度業績增速只有6.53%;而五糧液和貴州茅臺在一季度則集體遭遇經銷商減少預付款的支付。
業績延續增速
廣告費用激增
今日,三家白酒企業同時公布2013年一季報。其中,五糧液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6.76億元,同比增長5.41%,凈利潤36.27億元,同比增長18.91%,基本每股收益0.96元;中端白酒代表古井貢酒的表現也不錯,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65億元,同比增長18.71%,凈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20.12%,基本每股收益0.61元;洋河股份也延續了業績增長的勢頭,一季度實現營收63.23億元,同比增長6.06%,凈利潤23.56億元,同比增長6.53%,基本每股收益2.18元,同時洋河股份預計1-6月實現凈利潤31.74億元-34.91億元,同比增長0%-10%。
在一季度旺季業績延續增長勢頭的白酒類公司不僅僅只有上述三家企業。此前披露一季報的貴州茅臺在期內實現凈利潤35.93億元,同比增長21.01%,基本每股收益3.46元;地處華北的山西汾酒期內實現凈利潤7.52億元,同比增長32.39%,基本每股收益0.87元。
值得一提的是,“限酒令”并未澆滅企業的廣告投放熱情,反而刺激企業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砸向消費市場,以保持業績穩定。貴州茅臺一季報顯示,期內銷售費用2.84億元,同比增長49.39%,主要是由于廣告費增加所致;山西汾酒期內銷售費用則高達6.89億元,同比增長54.53%,同樣也是因廣告宣傳費增加所致。
盈利增速趨緩
預收款項大降
盡管今年一季度業績依然保持增長,但如果將增速這一指標與2011年和2012年同期相比,則會發現多數白酒企業業績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已經趨緩,前兩年動輒超過50%的增速已然不在。
增速下降最厲害的是洋河股份。相比2011年一季度62.39%、2012年一季度88.82%的“瘋狂”增速,公司今年一季度6.53%的凈利潤增幅只能說是微乎其微。為此,公司今日隱晦地表示,宏觀大環境發生變化,對公司盈利能力帶來一定影響,公司將適時調整營銷規劃,確保業績穩健增長。顯然,上述描繪直指“限酒令”這一措施,難怪公司順勢拋出了10億元的回購方案,以穩定股價。
此外,貴州茅臺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增速同比也大降了36.59個百分點,其次是古井貢酒和五糧液,增速降幅均超過20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五糧液和貴州茅臺的經銷商在今年一季度紛紛減少對公司預付款項的支付。其中,五糧液今年一季度預收款項為38.64億元,同比減少40.26%;貴州茅臺一季度預收賬款為28.67億元,同比下降43.70%。
未受“限酒令”波及
啤酒黃酒首季業績增長
與中高端白酒不同,啤酒因其“平民”的消費水平,并未受到“限酒令”的沖擊。西南地區最大的啤酒企業重慶啤酒今日披露了一季度報告,公司首季實現凈利潤4018.78萬元,同比增長8.49%,基本每股收益0.08元。而此前,在2012年,公司業績也保持了穩步增長,全年營業收入為31.49億元,增長16.86%,凈利潤1.59億元,增長3.53%。
此外,最早披露一季報的燕京啤酒一改去年業績下滑的態勢,在2013年開了個好頭。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28.69億元,同比增9.8%,凈利潤4549.23萬元,同比增20.16%,基本每股收益0.02元。不過,在公司4549.23萬元凈利潤中,有1351.51萬元屬于投資收益,系控股子公司內蒙古燕京啤酒出售持有江河幕墻股票取得。從主業看,公司期內實現啤酒銷量113萬千升,同比增長7%,其中“1+3”品牌銷量達103萬千升,同比增長7%,燕京主品牌銷量75萬千升,同比增長8%。值得一提的是,與2012年一季度相比,燕京啤酒今年一季度業績的增速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也擺脫了2012年全年業績下滑的局面。據了解,由于啤酒行業受到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異常天氣的影響,2012年燕京啤酒總營收130.33億元,同比增長7.39%,但凈利潤只有6.16億元,同比減少了24.6%。
除啤酒外,黃酒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由于黃酒有其典型的地域性消費市場,且價格普遍較為親民,“限酒令”暫時也未對其構成殺傷力。金楓酒業今日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公司期內凈利潤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達到7538.25萬元,同比增長12.10%,基本每股收益達到0.17元。對比金楓酒業2012年年報,當時處于戰略轉型過渡時期,公司全年實現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降26.74%,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環境以及公司內部整合等多方面影響,發展速度有所減緩。公司表示,2013年將著力把握各酒種發展趨勢和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協調發展,加快主業增長,逐步形成跨酒種、跨區域管控模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