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券商放緩資管產品步伐 靜待公募放開
隨著券商開展公募業務開閘日期的臨近,部分管理規模靠前的券商已經初步做好準備,放緩產品步伐,靜待公募業務向券商開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規模仍未達到開展公募資格要求的中小型券商,則繼續加快步伐做大規模,以期早日具備資格而分食公募蛋糕。
部分大券商靜待公募開放
“我們基本上做好了參與公募的準備,現在主要精力在于相關業務模式開展的探討和團隊初步建設。”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資管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券商資產管理產品發行節奏出現了明顯的兩個傾向。比較主要的一個傾向是一些具備公募能力的大券商,逐步放緩了產品發行節奏,將主要精力放在籌備未來的公募業務上。另一個傾向是,規模尚未達到開展公募要求的中小券商,在加快節奏發行產品做大規模,以求早日符合條件。”
據聚緣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具備資產管理資格的76家券商,有32家集合理財凈值超過20億元。按照此前的規定,證券公司申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須滿足“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或者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低于20億元”的條件。規模靠前的大券商,4月份以來多數放緩了產品發行節奏。如管理規模靠前的國泰君安、申銀萬國,3月各發行產品3個,4月以來仍未有新集合產品。而東方證券、光大證券3月份分別發行4個和3個集合理財產品,而4月僅各發行一個產品。另一方面,中小券商依然在快節奏發行,如集合理財管理規模不足20億元的國海證券,4月前10天發行四個產品。
券商開展公募有其優勢
大券商放緩發行節奏,集中力量籌備公募業務,雖然會放棄原來的大集合業務利潤,轉而去與基金競爭,但其在公募領域站穩后的新增利潤不可忽視,其競爭優勢也比較明顯。深圳一家大型券商的資管部負責人表示,券商的優勢在于產品設計靈活,投資范圍寬泛,比公募基金更為寬泛。券商產品相對來說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比如有營業部,大點的券商可以有上百家營業部,而且可以同時借助其他渠道。事實上,未來券商和公募基金可能是一個互補的開始。短期內券商不會影響基金公司在公募的領導地位。券商資管開展公募會從一些側面開花,比如產品設計的創新等。
此前,證監會發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暫行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券商、保險、私募及PE等機構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規定將從6月1日起執行。該規定對于券商開展公募基金管理的門檻指出,開展資格應為具有3年以上證券資產管理經驗、最近3年管理的證券類產品業績良好和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或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低于20億元等。(劉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