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刺激商品齊漲 需求不足反彈或難持續
昨日出爐的國內CPI數據低于預期,緩和市場對緊縮政策的擔憂,提振弱勢許久的大宗商品集體反彈,焦炭、玻璃等建材系期貨的上漲幅度尤甚。不過,專家稱,由于終端需求遲遲未有起色,大宗商品的反彈并不能持續,或許只是“曇花一現”。
大宗商品整體反彈
周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放緩至2.1%,低于市場預估,且遠低于2月的增幅3.2%。CPI增速的回落顯示國內通脹壓力有所緩解,市場對于政府采取緊縮政策應對通脹的擔憂緩解,市場信心得以提振,刺激大宗商品集體上漲。
昨日,國內商品普遍反彈,建材系期貨漲幅較大,螺紋鋼、玻璃上漲均逾1%。基本金屬中,滬鋅、滬銅表現突出;農產品的反彈幅度相對溫和。
“剛剛出爐的CPI數據無疑是非常樂觀的,同比從之前的3.2%下滑至了現在的2.1%,而市場預期卻是2.5%。這表明,國內通脹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樂觀預期。在這種預期的帶動之下,昨日國內股市出現了不小的反彈,之前相對更為弱勢的大宗商品市場也出現集體反彈。” 光大期貨分析師孫永剛向記者表示。
反彈或“曇花一現”
經濟數據的刺激令商品市場出現短暫狂歡,不過,專家認為,這種反彈或難持續,未來依然應該保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首先,從基本面的角度出發,商品需求依然不理想。雖然有些大宗商品有著邊際成本的支撐,但是產能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單純從CPI的角度是不能解決需求端擴展的問題。在基礎貨幣量積聚的推升下,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低。目前已經出現了大宗商品與其他金融產品,尤其是股市的分化,這也驗證了企業擴大再生存的積極性較弱。大宗商品的需求端不理想,而產能的問題也將長期存在,那么大宗商品的相對牛市也就不會出現。
另外,從貨幣效應的層面來分析,短期的反彈是由于邊際成本和貨幣效應來主導的,這樣的上漲也就是簡單的結構性反彈,不會出現像2008年時候貨幣推升的大宗牛市。原因是由經濟周期的不同所致: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后,全球政府的量化政策應該是短期適用的,那就是將企業的負債轉移至政府,避免企業的大規模破產。在這種情景之下,投資避險以及抗通脹的需求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貨幣效應推升大宗商品的基礎。但是,目前企業去杠桿周期基本完成(主要是發達國家的企業),那么量化政策的真正價值其實就只是用來維持較低的社會利率。而且市場的心態也已經出現了改變,在企業對于終端需求的認知疲軟下,高PE的時代并沒有對應擴大再生產,而是財務結構的合理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商品難以出現持續上漲。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師孫永剛認為,目前,信貸擴張由于終端需求而被抑制,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回落,通脹相對也就被壓制了,資本追逐的目標便越來越轉向金融資產。而抗通脹的品種(大宗商品)以及擴大再生產中的資產配置并不受資金青睞,所以近期大宗商品的反彈僅僅只是一個短期的結構性行情。(黃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