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申報新規施行三月 基金營銷追求全能化
2013年開始,證監會取消了原有的產品審核通道制,常規產品的審核周期由原來的三個月縮短到20個工作日。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新產品申報新規的推行,促使新基金發行真正成為日常事務,同時也給整個產品設計、營銷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人士表示,進取的基金公司未來只有在營銷方面實現“新四化”——常態化、系列化、工具化、全能化,才能在急劇變化的財富管理市場中站穩腳跟。
統計顯示,一季度共成立新基金81只,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工作日有超過一只基金成立,這一數據已經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而完成的募集規模則是去年的7倍。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王群航預計,2013年新基金發行數量有望超過400只,成為名副其實的”井噴年。新政之下,新基金發行日趨常態化,以往基金公司營銷部門的工作分為淡季和旺季,旺季是新基金發行時,往往所有的成員精神高度緊張,全國巡回營銷,淡季則是基金發行完畢,主要做一些常規的持續營銷。但對于目前一些進取型的公司來說,已經沒有淡季旺季之分,有些公司一年計劃發行20只產品,這就意味著每只基金發行間隔相當短,工作人員的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常態化的發行要求產品設計、市場、營銷、渠道等部門后勁十足,不能有一絲懈怠。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相當多的基金公司產品研發部門架構發生了改變,產品開發日趨系列化。有的公司以往將新基金研發、申報分成幾個步驟,各個步驟有專人負責,而今年有公司實行專案制,一人將新基金研發、申報等工作包攬下來。
不僅如此,產品開發也日趨系列化,例如按行業、按風格開發的產品,以系列形式研發、發行,不僅縮短了開發周期,也提高了效率。一直以來受發行通道制度影響,基金公司發行系列化產品的行動遲緩,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公司新產品以系列化為主打,力求多快好省,盡量占據高地。
從目前看,各家公司系列化的方向各有不同,有的公司主打固定收益產品系列,產品根據風險和收益逐漸細分;有的公司則主打分級指數產品,希望囊括相應的風格指數;還有的公司則專攻ETF產品,希望吸納更多的機構資金。
從基金公司透露的消息看,相當多的基金公司快速開發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工具化”,也就是盡量區分產品之間的界限,給投資者更豐富明晰的選擇空間。以往基金發行主要集中在股票型產品,而股票型產品又多以主動投資為主,但從今年的市場看,減少管理者主動操作的產品更受機構歡迎,在股市發生風格轉換時,一些乏人問津的工具型基金可能迎來大量的資金申購,變得炙手可熱,這就是工具型的魅力所在。從目前看,基金公司將相當部分的研發投資放在此類產品上,期望開發出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品種。
快節奏的基金發行令基金公司的市場營銷工作人員日趨“全能化”。以往,基金公司依賴單一渠道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公司多年來僅依靠某一家大型銀行,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在該渠道發行,有的公司產品則嚴重依賴某些券商 ,這在過去可能是明顯的優勢,但以后卻是相當危險,隨著基金公司發行節奏的加快,單一渠道難以負擔所有的發行任務,因此,基金公司必須多渠道開拓,多方出擊,銀行、券商及保險、第三方理財等多管齊下,有的基金公司甚至謀求淘寶等網上銷售,打造全能型的發行模式,力求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