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券商須提升話語權 勿坐視外資投行唱空
繼上周摩根大通發布看空內銀股研報后,巴克萊也看空中國等新興市場,多個外資機構聯合唱空實際做多的伎倆再次上演。
本周正值銀行業績發布高峰期,值得警惕的是,不能任由外資投行一紙報告左右內銀股走勢,國內券商須及時發出聲音,引導市場正確評估價值。
中資券商拿下一城
回顧歷史,每次內銀股業績發布期前后總會遭到外資投行聯合唱空,從中獲利。去年9月,摩根大通、瑞銀、花旗等國際投行紛紛發布“看空”研報,使中報業績表現尚可的民生銀行等銀行個股遭到拋售,銀行股一時風聲鶴唳。不過,和以往內銀股只能被動挨打不同的是,彼時,身為民生銀行大股東的史玉柱與民生銀行及時出手,銀行股價不僅止跌,還收復了大部分失地。
而中資券商在對抗外資唱空時也積累了經驗。在此次摩根大通唱空內銀股的風波中,中資券商明顯加大了反擊力度,也加快了應對速度。在摩根大通唱空報告推出后,招商證券第一時間對摩根大通的看空理由逐一進行了反駁,稱投資者應堅定對銀行股的信心,使外資肆意唱空內銀股的把戲難以得逞。港股市場內銀股并未現大規模集體下挫,A股市場上銀行股則是連續四日強勢反彈。
仍須提升話語權
此次摩根大通選擇在兩會剛結束時發布唱空內銀股報告,動機不外乎以下三種:其一,明唱空、暗做多。采取實際操作與策略報告相反的手法,恐嚇投資者拋出自己手中的廉價籌碼。其二,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建倉鋪路。2月份QFII新開戶數達18個,創出新高。有理由懷疑,外資急于搶灘低估值A股,于下降趨勢中建倉,以大幅降低建倉成本。其三,刺探新的管理層。有分析認為,恰逢新任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走馬上任之際,外資投行此舉有刺探新主席之意。
無論外資意圖為何,作為A股和H股市場中權重比例最高的金融股,走勢不應該因外資投行的一份報告就被隨意左右,市場仍需有自己的判斷。事實上,內銀股在中外資投行的業績預測中均有不俗表現。除中行外,彭博綜合預測內銀股純利較上年均有10%以上的增長,雖有影子銀行、不良信貸等普遍擔憂,尚有高盛給予內銀“重倉”評級,德銀也相信內銀股應該都可取得正回報。
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說,國際投行常常“指手畫腳”,本質源于其掌控著話語權。在這方面,國內券商顯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爭取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擺脫唯外資投行言論馬首是瞻的困境,值得國內券商認真思索。(李明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