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提示券商資管風險 證監會既有政策并未變化
監管部門主要領導的變動,會對行業有多大影響?從這幾天證券行業資管部門的表現來看,影響還是有的——至少是在心理層面。
昨日,業界傳出證監會發文要求券商停止與銀行、信托開展的通道業務。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核實,這份通知是證監會辦公廳于3月14日印發各地派出機構,其主旨是要求證券公司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包括未來的公募基金業務時加強風險管理,尤其是在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時。但并沒有明確界定和叫停通道業務。
各家證券公司隨后陸續收到了上述文件。與記者交談的不少券業人士在解讀這份文件體現的政策風向時,將其與證監會近期主要領導的更替相聯系。
3月17日,肖鋼接替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在郭樹清主政證監會的18個月中,證券公司的各項業務管制被大大放松,創新業務和產品得到監管層的積極鼓勵。
肖鋼曾因一篇抨擊“影子銀行”的文章使其沉穩、持重之名更顯。但是在新一屆政府承諾進一步深化市場機制作用的大背景下,這位新主席沒有理由不保持政策的持續性。一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肖鋼在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創新方面會走得更遠。
本報3月19日曾刊發的《券業屏息關注肖鋼風險容忍度通道業務首當其沖》一文已經獨家報道證監會將給券商與銀行、信托的通道類業務戴上緊箍,重點加強盡職調查和風險控制方面的合規性要求。這篇報道同時指出,早在去年10月,證監會就已經開始關注資管業務的風險,并反復在各種場合向全行業吹風。因此,針對通道業務的最新監管動向,并不能解讀為證監會突然的轉向。
一個細節也可以說明問題:上述引起券業廣泛關注的監管文件,下發的時間是3月14日——這距離郭樹清正式離任還有3天。在這期間,這位勤政的官員又接連簽發了一系列主要針對證券公司的新政策,包括股權激勵、放開分支機構設立和券商資產證券化等。
回過頭來再看券商創新業務中出現的問題。多位券業人士告訴記者,去年證監會放開創新之后,很多證券公司,包括一些大公司,并沒有創新的方向。這與多年的思維慣性不無關系,也與缺少技術和人才直接相關。
“手腳被綁了多少年,現在還在發麻呢。”一位券業人士開玩笑說。
當創新沒有方向、手頭又缺乏現成的產品時,許多人把目光瞄準了門檻低、沖規模快的銀證合作、證信合作,證券行業資管規模一下子沖到了2萬億。
但是這些通道業務和類信托業務,不但本身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帶來不了多少業務收入,還蘊藏著潛在的風險。
“把郭樹清時代的券商創新理解為類信托牌照是危險的。如果券商走信托的老路,標的資產都不去做認真盡調就敢拿出來賣,今后剛性兌付的風險會把整個行業再次拖入深淵。”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說。(蔣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