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三年成長路:從0到1500億
自從2010年3月31日兩融業務推出以來,已經接近三年。在此期間,融資余額持續增長,帶動兩融規模不斷上臺階。截至2013年3月19日,滬深融資融券規模達到1553億元,突破1500億元大關。目前滬深融資余額高達1520億元,在兩融余額中占比高達97.87%,而融券余額占比只有2.13%。分析人士指出,融券交易相對不活躍,更加映襯出融資交易的火爆場景。在融資融券推出以來的36個月中,今年前3個月融資余額增長規模幾乎相當于此前33個月的總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融資交易余額的加快增長態勢。
兩融規模突破1500億
在過去的三年中,融資余額持續增長,帶動兩融規模不斷上臺階。與之形成落差的是,融券余額增長幅度十分有限,其對兩融規模的增長的貢獻也十分有限。
截至2013年3月19日,滬深融資融券規模達到1553億元,快速突破1500億元大關。但是,融資與融券余額的不平衡問題也愈加明顯。數據顯示,目前滬深融資余額高達1520億元,在兩融余額中占比高達97.87%;而融券余額僅為33億元,占比只有2.13%,還不及融資余額的零頭。
某研究人士指出,結合成熟市場經驗來看,當二級市場趨于多空均衡時,融資與融券規模應該比較接近,目前國內融資與融券比例明顯失衡可能與投資者的整體看法和融券做空面臨諸多制約因素有關。
就投資者看法而言,在市場呈現明顯的牛市或熊市時,融資與融券比例可能會呈現失衡狀態。同時,如果融券面臨某些制約的話,譬如可融券源相對有限,那么融券規模增長也可能明顯慢于融資。照理來說,在轉融券業務開通之后,國內融券業務應該已經沒有太大障礙。但某投資人士認為,雖然有形的融券障礙不存在了,但無形的障礙卻似乎沒有完全去除,目前轉融券標的數量相對有限,這留給投資者選擇空間不大,而作為終端客戶的投資者,其目前實際需要支付的融券費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這也讓不少意欲融券的投資者望而卻步。
另外,某投資人士還指出,做多思維是國內投資者熟悉的,而做空似乎還不太為多數投資者所接受,這其中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目前制約融券規模的關鍵可能就在于融券熟悉程度。換句話說,融券需求尚未形成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券商融券標的池擴容進度,從而制約了融券規模的上升速度。
融資交易如火如荼
融券交易相對不活躍,更加映襯出融資交易的火爆場景。兩融標的數次擴容,給融資交易投資者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
今年1月25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同時發布關于調整融資融券標的股票范圍的通知,其中深交所標的股由此前的98只擴充至200只,上交所則由此前的180只擴展至300只。此次擴容后,滬深股市兩融標的將由原來的278只擴大至500只,在數量上幾乎擴大了1倍。數據顯示,擴容后融資融券標的總市值覆蓋率將由原來的60.6%提升至70.5%,流通市值覆蓋率將由原來的66.3%提升至75.6%。行業方面,建筑建材、化工、房地產、交運設備、醫藥生物等行業新增兩融標的較多,擴容后標的數量10個以上的行業,已由此前的7個增加至15個。
兩融標的擴容,在豐富投資者選擇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激發了融資交易投資者的做多熱情。2011年12月5日第一次擴容后,融資融券市場活躍度就明顯增加。而今年1月25日再度擴容,無疑在擴大融資交易者的自由度方面更進一步。
事實上,兩融標的擴容的效果已經快速顯現。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滬深融資余額僅為127億元,2011年末快速上升至375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247億元。而2012年末融資余額繼續攀升至856億元,較2011年末增長481億元。另外,截至今年3月19日,融資余額更是上躥到1520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663億元。
某市場人士指出,在融資融券推出以來的36個月中,今年前3個月融資余額增長規模幾乎相當于此前33個月的總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融資交易余額的加快增長態勢。
在融資余額大幅增長局面下,一些股票獲得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發優勢。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民生銀行、廣匯能源、中國平安、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和興業銀行6只股票的融資余額都超過30億元,成為目前吸金最多的兩融標的股票。就2010年3月31日至今走勢來看,盡管同期大盤大幅下挫25.95%,但以上6只股票無例外地大幅跑贏同期大盤。由此可見,隨著相關資金在某些股票上聚集,其對相關股票二級市場走勢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