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城鎮化不可千城一面 須加大農民補償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發展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各具特色、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過去五年,中國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縣長藍伶俐感慨萬千:這6.7%的提升中,有親歷,有縮影。
“3月3日,我們景寧縣新城規劃已經初步制定。新城規劃4.5平方公里,計劃到2020年建成,將容納3萬人。”藍伶俐說,溫總理的報告中提到要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讓她對景寧的城鎮化也有了更新的認識。“目前景寧城鎮化程度不高,但也有后發優勢,當地的城鎮化將有產業支撐,同時也不會放棄畬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會千城一面。”
不僅要讓農民下山,還要給他們工作
2013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預期將達到53.37%,如果將這個數字比作一個大圓,那么景寧就像一個小圓,正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大。
“目前景寧城鎮化率在43%,這不僅比全省60%左右的數字低,也低于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52.6%的平均水平。”藍伶俐說,畬族傳統上保持著山間散居的生活習慣,幾乎所有的村落都是沿著山走的,所以搞城鎮化難度比較大。
“別的地方已經在建機場,進入了飛機時代,可是景寧才半只腳跨進高速時代,到今年下半年,景寧才能通高速。”景寧在我省屬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進程也比較落后。不過,藍伶俐說,目前景寧已經在老城之外,規劃了一個副城和一個新城,這在將來會容納12萬人左右。“我們很鼓勵村民下山,初步統計,已有3.6萬人愿意下山進城定居,但這需要分批進行。”
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到城鎮化要創造環境讓人們安居樂業。藍伶俐對此深有同感:城鎮化進程不能簡單讓農民進城就了事,下山是第一步,還要讓他們能安心住下去。安居的關鍵在于增加工資性收入。
“現在政府給愿意下山的農民每人一次性補貼1萬元,并在農民安置小區給他們安排住房。”藍伶俐說,“讓農民下山簡單,但是你還需要給他們工作,讓他們生活得比在山上幸福,不然他們肯定又跑回山上去了,類似的事情以前也有過。”
她告訴記者,目前在農民安置小區附近,縣里建設了農民創業園。在把村民集中起來之后,各種服務業的需求也就自然出現了。同時創業園也能為村民帶來崗位,這就意味著穩定和長期的收入。
城鎮化建設不能千城一面
63.2%的城鎮化率是浙江省值得驕傲的一份成績單,城鄉一體化在經過過去五年的發展之后,進入了良性循環,浙江成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其實,中共十八大就提出了加快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嗅覺”敏銳的浙江人很快作出了反應,2012年底,有消息傳出浙江省27個中心鎮有望升級為小城市。
據了解,在新型城市化建設進程中,浙江還在中國率先開展新一輪省域城鎮體系規劃。
但步子邁得太快,會不會反而讓青山綠水“被城市”了呢?
關于這一點,報告中那句“村莊建設要注意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讓藍伶俐很感慨。她說,縣里在考慮城鎮化進程中,如何不丟棄畬族民族文化特色這一問題上,很是傷了些腦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