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調控與資金回籠誘發恐慌大跌
昨日,A股恐慌性大跌,滬綜指跌幅一度接近百點,報收2273.40點,下跌3.65%。地產股集中的深成指跌幅更甚,達5.29%。針對大盤突如其來的下跌,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證券界專家。他們普遍認為,昨日A股回調壓力集中釋放,主要原因在于房地產調控“國五條”的出臺及上周央行9100億凈回籠等信息遭市場過度解讀,從而引發了A股的恐慌性下跌。從相關政策實質影響來看,市場對所謂利空有點反應過度。
“國五條”細則利在長遠短期影響有限
有專家認為,“國五條”實施細則的出臺,是繼“國五條”之后,更鮮明地傳達出了政府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和抑制房價上漲過快的態度和決心。昨日地產板塊整體大跌逾8.38%,滬深兩市包括“招保萬金”在內的數十只地產板塊個股跌停,并同時牽連水泥、建材等上游行業板塊大跌。上周發布的調控措施被市場人士認為是導致房地產產業鏈集體大跌的直接原因。
但從具體措施來看,調控政策焦點集中在嚴格按照差價的20%標準征收二手房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短期內對于二手房市場抑制作用明顯,而對于開發商及上游產業影響極為有限,也不會對投資增速造成過大影響。
海通證券副總裁李迅雷表示,“國五條”主要旨在通過增加二手房交易成本,抑制房地產投機需求。隨著調控的有序深入,房地產市場交易將趨于平淡,而在其中活躍的資金也將被逐漸擠出尋找新的出路。
“從海外成熟市場的情況來看,居民投資性資產主要投向基金、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品種。可以預見,國內投資者資金配置重心未來或許將從房地產向金融市場轉移,對于股市屬于長期利好。而房地產調控措施的逐步推出將加速居民資產的合理配置。”李迅雷說。
李迅雷同時指出,市場出現恐慌情緒一大原因在于預期不明確,隨著未來地方政府調控細則的不斷出臺,以及房產稅等重要政策方向的明確,市場對于房地產調控的盲目恐慌也將有所緩解。
著名財經人士李大霄也認為,“這次地產調控政策本質上是以穩定為主,過度恐慌不太可取”。從政策內容來看,這次調控主要針對投機性的二手房市場,而對于以剛性需求為主的新房市場影響有限,甚至反而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長期來看,房地產上市公司反倒受益于此,甚至有人認為這一細則是政府給開發商的一個大紅包。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為,首先,經濟復蘇作為本輪行情主線并未改變。地產新政超預期而引發市場對復蘇的擔憂,周一地產產業鏈遭遇恐慌性拋售,連累股市大跌。但是經濟復蘇大格局今年上半年至少不會改變。因為,此輪調控有別于2010年“國十條”,當前并非房價全面上漲,政策更著眼調控預期、限購政策細化以及“不同區域”差異化,更注重二手市場,未來2、3個月地產開發投資不會明顯減速。其次,新一屆政府將推動新城鎮化建設,釋放改革紅利。后續方面,基建投資以及經濟結構調整所受益的產業投資都有望加快,而金融創新,特別是資產證券化,將推動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形成雙贏。第三,基于庫存周期的見底回升,以及產能投放高峰過去,今年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雙雙改善,有望推動盈利增長16%。第四,以銀行為代表的藍籌股經過調整之后,投資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總之,上半年,地產投資不會出現大幅下調,經濟維持弱復蘇格局,通脹壓力不大,資金價格上行壓力小,中期行情還難言結束,因此,不必過于恐慌,反而應該逢底積極尋找機會。
央行正回購并非“緊”信號
央行上周凈回籠流動性9100億元,也使市場對于流動性收緊憂心忡忡。央行2月21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總計200億元的正回購操作;春節前最后一周,央行先后投放了4500億元、4100億元逆回購,均于2月22日這周到期,由此形成了8600億元的自然回籠。2月19日,央行時隔8個月首次推出正回購操作,規模300億元,加上2月21日的200億元正回購,2月22日這周的資金凈回籠達到91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對此,中歐陸家嘴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表示,央行此舉則旨在對沖1月信貸過快增長,是對通脹壓力的提前反應,并不會導致市場流動性偏緊。
“1月國內信貸增速較去年同比翻倍,央行對于過熱跡象的及時發現和處置應當被視為利好。不然等到通脹數據實況再加以調節,就為時已晚了。”劉勝軍說。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市場對9100億元回籠資金的擔憂顯然是過度擔心、過度解讀政策的結果。首先,一個政策改變不了整個宏觀經濟弱復蘇的格局;其次,央行“春節前投放,春節后回籠”流動性是慣常做法,重啟正回購僅僅是節后正常的流動性管理,而不是政策緊縮的開始,理性地說,釋放的是“穩”而不是“緊”的貨幣政策信號;第三,市場經歷本次調整,將更有利于未來的長期健康發展和理性投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