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電或成為第一家B轉A股的公司
去年,筆者曾率先報道了萬科B轉H股的消息。這是繼中集集團首開B轉H股先河后的第二例,也是內地地產商B轉H股的第一例。
不過,B轉H股并不是B股的唯一出路。
知情人士告訴筆者,今年春節后,在上海上市的中國東電有可能成為第一家B轉A股的公司。目前,該公司正在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的協助下,研究在內地轉A股的細節,并且,有關申請很可能已送達有關部門。
操作的具體細節筆者無法得知,但是,理論上說,B轉A股要遠比B轉H股復雜。首先,B股和A股的計價單位不一致,B股以美元或港幣計價,而A股以人民幣計價,以什么匯率轉換股票,本就是一個非常技術性的話題,其次,B轉A股可以采用的方案不多。
筆者猜測,中國東電可能會采用增發A股,以1股A股置換1股B股的方法完成B轉A股的流程。因為這種方法遇到的阻力最小。
其實,幾天前,在一個基金經理的小型聚會上,筆者也和幾個朋友爭論過這個話題,有個基金經理說,可以考慮由中國東電的控股大股東出面,將所有B股私有化后,再發行A股。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方法在內地的可行度不高。如果投資者還記得2007年時新加坡航空收購東方航空時的波折,記得儀征化纖股改的屢次被否,就知道面對大量的小股東時提出對價的艱難。因為任何一個價格都不能讓所有股東滿意。當年,新航報出的收購價是每股3.8港元,但是依然被東航的股東認為偏低。收購方案被否,加上金融危機,一年后,東航的股價就跌到了0.65港元。
以1股A股置換1股B股為什么可行?因為在現有的語境下,A股的股價一般會比B股高,尤其是A股的計價單位人民幣對B股的計價單位美元和港幣還有升值空間,一般不會受到B股股東的反對。
如果中國東電能成功B轉A股,那絕對是個好消息。因為滬深兩市的B股,剔除掉已在香港上市的中集集團和即將上市的萬科B,還有105家。如以每家約3000萬元的上市費用計,對于保薦人而言,也是30億元的大生意。
實際上,無論是B轉A股,還是B轉H股,帶給投資者最多的還是投資理念上的改變。過去,香港投資者一直在以投資港股的方式投資H股,結果,吃虧的不少。2007年,中石油H股回歸A股前,為了維持股價穩定,主力資金動用了數十億港元護盤,結果,中石油H股竟然在18至20港元的狹小空間內波動了近2個月,令不少做多或者做空中石油H股的權證炒家“損手”。
而今,港股越來越A股化,從炒作概念的轉換以至操盤的手法,幾乎和A股并無二致。最近圈內的笑談是,一位內地私募年初剛進入香港市場,就將一只小盤股拉升了近1倍,結果無人接盤,貨全砸在了手上。
益生民和,戰友考驗
丁青云
你想過養雞和投資之間的哲學聯系嗎?A股三大養雞公司圣農發展、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代表的是三種不同的差異化模式和財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麥當勞和肯德基決定著中國養雞行業的生態和產業形態。
白羽雞行業產業鏈,最上游是祖代肉種雞,益生股份祖代雞處相對壟斷地位,市占率超過了1/3。民和股份占據中游,從益生股份這樣的公司買入祖代肉種雞后培育父母代肉種雞,將雞苗賣給農戶。下游是商品肉雞環節,模式有農戶飼養和公司大規模養殖,最下游是屠宰銷售環節。而圣農發展則是自繁自養自宰全產業鏈,直通麥當勞肯德基。
民和對于益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益生股份招股書披露,從2007年至2009年,這三個披露期間,民和股份一直是益生股份的第一大客戶,占比分別為6.69%、7.19%、5.14%。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博弈。從全產業鏈角度看,兩大因素對三家養雞公司最關鍵。一是最上游祖代雞引種供應量。二是最下游雞肉價格變化。
據齊魯證券分析師謝剛估計,2011年全國祖代肉種雞引種量增長率15%, 2012年引種量增長率15%,而我國肉雞消費量年均增速只有8.6%,供過于求。這直接影響到益生股份的議價權。
而最下游肉雞價格下降直接傳導到民和股份,影響從民和股份傳導至益生股份,則需要一定的傳導過程。而全產業鏈的圣農發展業績波動最小。
我對比了這三家公司2007年以來的營業收入趨勢圖,發現這三家公司營業收入折線圖極為一致,大部分波峰、波谷均是重合的,這說明養雞行業周期性極強,各大公司的抵御風險能力差別不大。
但從同期營業收入增長率趨勢看,全產業鏈的圣農發展波動最為平滑,三者中走大全中庸之道。而業績空間最有限的是僅占據中游的民和股份,行業最景氣時賺得最少,但行業低潮時必定虧損最多。
而從毛利率變化趨勢看,行業周期對圣農發展影響波動最小,毛利率下滑最厲害。
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每到行業周期,益生股份比民和股份遲一個季度(短則一個月)出現業績拐點。也就是說,從財務角度看,從產業鏈看,三大養雞公司中,身處中下游的民和股份處于最劣勢。
那么,你現在應該可以理解,民和股份為什么要和益生股份聯手投資祖代雞項目,民和股份是想借此進入上游祖代雞領域。你也可以理解,為什么益生股份愿意花巨額超募資金進入民和股份所在的中游和圣農發展所覆蓋的下游。此二者均想進入對方地盤,完善產業鏈,以對沖雞肉價格周期性風險。
那這意味著一個天然的矛盾,同在煙臺的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可能從原來純粹的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關系,轉化成了競爭對手的關系。
我問一個剛剛去煙臺調研完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的分析師朋友,更看好哪個公司。他很果斷地告訴我,兩個都不推,堅決不出研報。(張偉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