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核查致成本高企 發行人投行不堪重負
“這次IPO核查行動給我們帶來的唯一好處是,公司不裁員了。”某券商保代人士陳銘(化名)調侃道。
“我們甚至又開始招人了。”陳銘頗為驚訝地說。
始于年初的這場規模浩大的IPO財務審查行動,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體總動員。有趣的是,瞬間堆積起來的工作令幾乎每個投行人都疲于奔命。而此前正計劃裁員減薪的投行,也不得不暫停裁員計劃。
陳銘所在的江浙地區某中型券商,目前正有多個IPO項目在發審委排隊。跟大多數券商一樣,受IPO發行暫停的影響,陳銘所在的投行去年的效益并不好。而在高成本的壓力下,正醞釀著一波裁員行動。
但不期而至的IPO審查行動卻令部門人手突然不夠了。
“特別是內核小組,更忙得不可開交。”陳銘說,“為了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公司只能要求項目組之間相互監督檢查”。
而這進一步加重了項目組的工作負擔。
對于陳銘來說,作為部門的二把手,雖然暫時不用面對辭退手下的尷尬場面,但接踵而至的審查工作和困難問題亟待解決,令他最近煩惱不已。
而擺在首位的,便是核查行動的費用該由誰來承擔。
“我們現在正在跟發行人,就本次核查行動的費用討價還價,甚至都快吵架了。”陳銘無奈地告訴記者,本已捉襟見肘的部門經費,根本無法承擔本次核查行動產生的大量費用。
據其介紹,目前一個IPO項目組大約8個人,為了趕在3月31日之前完成自查報告,每個項目組成員都要行動起來,趕往各地核查發行人每筆資產和項目回款。
“七八個人的機票和食宿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陳銘說,“離得近的項目還好,離得遠,3個月下來的光來來回回的機票錢都要十幾萬”。
然而,根據行業的慣例,IPO項目在過會發行以前,通常發行人只支付給保薦機構30萬-50萬的保薦費用,而這筆費用遠遠不能沖抵項目組持續1-2年的各項保薦成本。
“初期的經費早就用光了,現在還在往里面墊錢”,陳銘告訴記者,“如果項目不能過會,肯定還要虧不少本”。
另一方面,要做實業的發行人從口袋里一下子掏出這筆錢,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但面對倒計時的自查報告遞交截止日,雙方卻也沒有拖下去的余地,往往只能取折中的方案,各付一半。
然而,擺在核查工作面前的困難仍很多。
“最難的就是查關聯方。”陳銘說。
根據自查要求,為了查清楚發行人是否與客戶或供應商有私下利益交換的行為,保薦必須核查發行人的前二十大客戶和二十大供應商,逐條核對采購成本、資金流等條目。
“供應商還好說,最頭疼的是核查發行人的客戶。”陳銘坦言,在許多做實業的發行人眼中,客戶信息可是企業最重要的“命根子”,絕不會輕易透露。
在陳銘看來,客戶信息作為敏感的商業機密,投行要說服一些發行人交出客戶資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以外,當碰到一些發行人關聯方是大型企業時,投行往往還要吃閉門羹。
“我就碰到過一個發行人的客戶是個大國企,只好低聲下氣的請求去查賬,但對方根本就不接待。”陳銘困惱地說,“我們也不是什么特權階層,要查幾十家企業的賬,困難可想而知。”
而對發行人來說,看到保薦機構為了核查賬目而頻頻騷擾自己的客戶,也感到非常不滿。
目前,陳銘自己的項目團隊有一個項目在會,已進入落實反饋意見階段。對于他來說,這短短幾個月的自查工作無異于將之前的輔導保薦工作重做了一遍。
“現在的情況是,客戶很不滿,我們壓力很大,保薦成本直線上升。”陳銘告訴記者,更糟糕的是,面對遙遙無期的上市時間,這些投入是否能收回成本還是個未知之數。
但前期已經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卻又令其不忍輕易放棄項目。
根據規定,在3月31日之前不能準時遞交自查報告的,必須申請中止審查,等完成自查報告后,再申請復查。
“在目前的監管態勢下,誰也不敢拖延。不然‘中止審查’很可能就變成‘終止審查’了。”陳銘說。
陳銘坦言,最近有時感到很迷茫,但作為項目組負責人,卻又要肩負起團隊生計的責任。但面對即將到來的自查期限,也只能不想太多,一門心思先做好手上的工作。
“年還是要過的,但肯定過不好。”陳銘告訴記者,作為保代,平時工作異常繁忙,陪家人的時間很少。
隨后,陳銘告訴記者,他又要登機前往下一個項目現場,隨即便匆匆掛斷了電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