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協會征求2013券商創新建議
在2012年券商創新大潮之后,2013年伊始,券商創新大會的日期即已大致確定。中國證券業協會已下發通知,將于5月召開“證券行業創新發展論壇”。 而記者了解到,元旦前多家券商已提交有關2013年行業創新發展建議,之后將會形成行業創新發展的綱領。
近日, 證券業協會會長陳共炎也提出了今年券業創新的四大目標,一推動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并購資金、直投基金等發展,二 進一步推動經營機構加速向財務管理轉型,三 支持長期機構資金設立專業性的證券公司,支持民營資本設立證券機構,支持證券公司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支持各類機構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優先進入私募市場,支持鼓勵證券公司開展業務和國際化經營。四 提升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
但在新一年的券商創新大潮到來之時,部分券商人士卻表示,在此前的業務創新發展中,券商的公司組織架構調整已明顯滯后,需加快改革。
而中信證券首席戰略專家呂哲權呼吁讓創新先行者獲得超額回報,進一步從心理上激勵行業。
組織體系改革困境
但隨著券業創新邁入新階段,有券商人士認為,目前券商的組織架構已經相對落后,亟待加快調整。
“證券公司現在的組織結構都千篇一律,證券公司總部,營業部,可能還有分公司,這種結構非常簡單。要給客戶服務、要提供那么多產品,需要改造現有的組織架構”,證監會機構部副處長童衛華曾明確指出。
事實上,自去年券業創新啟動以來,券商也紛紛提出了業務部門的調整,以適應新環境下賦予券商的非傳統業務和新職能。
但在調整過程中,卻面對著很難調和的利益重鑄問題。
“以往業務牌照都是部門化,給一個投行牌照對應著投行部門,給一個經紀牌照對應著經紀部門,給一個資產管理牌照對應著資產管理部門。這些部門之間是分割的,投行部門只能做投行,資產管理部門做資管”,某券商人士稱,“牌照部門化和利益化很難改變”。
但隨著創新改革的深入,券商卻不得不加快組織結構調整速度。
“目前投行部門成為變化最大的部門”,某大型券商人士表示,投行部門設立了創新業務部負責如資產證券化、夾層融資、股權激勵等創新業務。
此外,該券商還重新打造資本市場部,賦予其全新職能定位。除強化傳統的股權融資業務外,還設立債券資本市場組和金融產品組,協助業務部門進行區域或行業梳理,利用交叉銷售及產品創新。“資本市場部將成為投行業務的中臺部門,甚至可以成為創收部門,它將是撬動組織架構變革和業務創新的最大引擎”,上述人士稱。
創新先行者獲超額回報
另一方面,雖然券業創新大潮已經啟動半年有余,監管部門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鼓勵券商創新,但各家券商對于創新的態度和進度卻仍存在差異。
中信證券首席戰略專家呂哲權在近日呼吁,讓創新先行者獲得超額回報,借此激勵行業的創新意識。
“有些人在先行探路,有些人在跟隨潛行,還有些人在觀望等待”,呂哲全在談及各家機構的創新態度時稱。
在其看來,目前創新的局面對于券商是非常陌生的,創新作為證券業發展的主要經營模式,以前是未曾經歷過,20多年來券商都是嚴格監管下的機構。
“新政新規很多,市場需要時間消化和吸收,同時可能因為多年來存在的慣性,各市場主體或多或少會存在‘誠惶誠恐,患得患失’的心態,放不開手腳,希望監管層抱持‘允許試錯’的監管理念,鼓勵改革與創新”,某券商高管人士稱。
事實上,相對于其他行業,券商的業務技術門檻偏低,可復制性也很強。一旦沒有業務審批制度的限制,那么行業創新者的先行優勢很難保持。
在這種背景下,呂哲全認為應該給予先行者更多的創新紅利。
“創新就是為了牟利,如果沒有牟利的創新,就是沒有持續動力的”,呂哲全稱,“創新之路需要承受更大的風險,付出更大的成本,接受更多的試錯壓力,因此如果沒有超額回報的話,只能流于運動、口號和形式”。
“創新成果的效用往往取決于時機和推廣時間,因此市場機構的自主權,是創新紅利的先決條件”,呂哲全認為,需要建造相應的機制和環境。首先要寬容失敗,給予失敗者重新站立起來的權利和機會。同時要祝賀成功,給成功者以掌聲,不要以紅眼病來看待創新紅利的獲得者。
有券商人士表示,在上一輪行業洗牌過程中,“剩”者為王的觀念已經被不少券商視為生存之道。這也是導致目前各家機構看待創新的角度存在差異,進而導致進度參差不齊。
而在新階段下,要觸動行業神經,則必須給予先行者更多紅利,才能為整個行業樹立標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