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迷戀基金年度業績秀
每逢年底,股基的業績排名戰便烽火連天,基金經理們乃至其背后的基金公司使出渾身解數,只求在排行榜上的位次能更進一步。此間,集中資源拉升旗下重倉股的陽謀,借多方勢力打壓競爭對手重倉股的陰謀等等不一而足。直至近年來,A股的頻頻下跌導致業績排名戰效果大為削減,基金業才頗有偃旗息鼓之意。
引發基金經理乃至基金公司此前熱衷業績排名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度展現的“魔力”——基金經理可借此成就功名,獲取江湖地位和豐厚利益;基金公司則借此廣做營銷,擴充規模以贏得滾滾財源。諸如王亞偉等眾多明星基金的成功案例,一次又一次地驗證了這種“魔力”的力量。而在這股風潮的影響下,投資者們也開始漸漸熱衷追逐基金的“業績秀”,并將業績排名作為自己的投資依據,這進一步激發基金業對沖刺業績排名、打造明星基金的熱情,二者形成了一個螺旋上升的態勢。
但是,基金業績排名真的能幫助投資者獲得好的收益嗎?至少在最近幾年,這個答案是否定的。許多投資者在追逐業績排名而買入年度“明星基金”后會發現,這些基金一度引以為傲的重倉股在來年卻表現不佳甚至頻遭重挫,導致基金業績下滑,有甚者還會出現不小的虧損。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A股市場風格切換頻繁,當年的行情主力在積累較高漲幅后,往往會在第二年出現較大幅度調整,而當年處于低迷的板塊或個股,卻有可能在第二年成為行情的主力。這導致排名靠前的基金無法在第二年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投資者迷戀業績排名而追高買入,便容易遭遇巨大的投資風險。無怪乎有投資者總結經驗稱,熊市中追高排名靠前明星基金,不如買入業績較差的基金,還有可能在風格轉換中受益。
業內人士則指出,投資者熱衷于依據排名買基金的習慣,其根源是短線操作的心理作祟,這與股市中“追漲殺跌”如出一轍。而事實證明,從長期來看,這種操作最終會導致虧損。“投資者買賣股基應當秉承股市中長期價值投資的原則,重點關注所選購基金的投資理念,觀察其長期業績表現并確定可持續性后,以長期投資的心態來買入股基,這樣,才能安然分享基金專家理財功能帶來的收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