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逾2000億熱錢流出 年底流動性仍充足
“單月數據并不足以說明問題,但這種趨勢確實值得警惕。”一位金融機構分析人士談到11月的外匯占款數據與貿易順差、FDI數據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日前,央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日前在《中國金融》上發表了“歐債危機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指出,目前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市場均衡水平,處于合理區間。同時,在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明顯收窄的背景下,應從防范國際資本流入風險轉為防范國際資本流出風險。
監管層仍保持警惕
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結束了連續兩個月的正增長,11月轉而為負,凈減少736億元。結合當月FDI82.9億美元,貿易順差196.3億美元,如果按照殘差法計算,當月約有2400億元人民幣資本外流。但這一算法并未取得官方認可,資本外逃也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11月,人民幣升值動力異常強勁,一月中有20多天出現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相對中間價跌停的現象。一般來說,匯率上升是吸引熱錢流入的重要因素,而非資本外流。
“對11月新增外匯占款負增長的解釋有三個:國際資本外逃、外匯市場‘有價無市’和結售匯意愿下降,”上述分析人士稱,11月人民幣匯率多次觸及漲停,而央行購匯規模又縮小,外匯市場 “有價無市”,這使得大量外匯頭寸積累在銀行體系內。此外,因監管原因,企業海外代付行為受到限制,只能加大力度當期購匯,這也使得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出現減少。
對11月的數據進行解讀,還需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的進一步佐證。
外管局在11月的答記者問中曾表示,資本和金融項目流出,并不等同于資本外逃。目前,我國跨境資本呈現有進有出、雙向流動的局面。
盡管如此,監管層對國際跨境資本的流動仍保持警惕。
上述央行調查統計司的文章指出,在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明顯收窄的背景下,應從防范國際資本流入風險轉為防范國際資本流出風險。一是應積極應對國際資本凈流入減少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二是在引進外資過程中,關注長期資本流入對經濟增長短期促進作用的同時,重視引進外資的質量和對資金用途的審查;三是繼續建設和完善短期資本監測與預警系統,對短期資本的可能流動趨勢做出準確判斷,未雨綢繆,減少短期資本異動對宏觀經濟的沖擊。
年底流動性充足
今年以來,外匯占款月度之間波動較大,增長幅度也較往年下降不少,作為央行重要的投放基礎貨幣的通道,從理論上來說,外匯占款減少將使得流動性收緊。但隨著年底財政存款投放,流動性方面則并未現緊張局面。
光大銀行資金部宏觀分析師盛宏清表示,11月至12月,財政存款回流商業銀行的規模約在1萬億左右。
流動性方面的寬裕也緩解了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的壓力。“逆回購滾動規模目前已經下降到3190億元,本周有望進一步降低,滾動規模的下降有益于應對年末和春節期間的利率波動。”在近日發布的研報中,中金公司如此分析。
而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則強調了“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這也使得市場對未來貨幣放松的預期重新有所加強。
申銀萬國在近期的研報中認為,年末財政性存款的集中投放確保了近期銀行間貨幣市場資金面延續寬松態勢,央行逆回購持續縮量。但考慮到未來資金流動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改革的推進需要偏寬松的金融環境,預計2013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穩定信貸的同時,更多地通過社會融資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