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方案被擱置
近日,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透露,自2011年2月開始設計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目前暫被擱置。
對此,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12月18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尚存在一些認識和擔當的問題。
但目前養老金保值增值的壓力早已擺在了決策者的面前,“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則在12月17日公開表示,投資運營辦法的出臺不宜久拖不決,但這意味著,養老金投資體制改革將直面風險與收益的矛盾,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養老金投資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平衡點的選擇將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鄭秉文說,“這將取決于文化對風險和收益的容忍度。”
改革始末
事實上,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去年2月份開始,有關決策部門開始組織幾個專家,對全世界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式、模式進行了分類研究。
“最終形成了三個模式、三個種類的歸納,并撰寫了報告。”這位人士說,當時形成的共識是要建立一個新的養老保險基金統一投資的主體,這個主體是國家獨有進行投資,投資的方向則是多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
此后,支持養老金進行多元投資方案的聲音不絕于耳,當時剛剛履新不久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拋出新政,建議養老金學習社保基金,投資股市獲益。
在去年12月,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再提養老保險基金應進入資本市場,接下來一項實踐是在今年3月,國務院批準廣東省政府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廣東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結存資金1000億元,通過配置固定收益產品實現保值增值。
“目前的情況是,經過中央有關部門的慎重考慮已經擱置下來,”上述知情人士說,“被擱置的原因是參與討論的民眾多數持反對意見。”
事實上,投資體制的改革源于養老保險驚人的貶值速度。根據此前鄭秉文公開的一組數據,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在過去的11年間,中國年均通貨膨脹率卻高達2.47%,據此推算,損失約6000億元。
這樣的損失與未來中國老年人口增加帶給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相疊加,使決策者必須正視養老金本身的運作問題。
風險與收益的矛盾
反對者所持的核心觀點是,養老基金投資渠道一旦拓寬,其風險將威脅基金安全。
在廣東省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投資運行之前,養老基金只能存銀行買國債。根據國家審計署今年8月發布的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2011年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形態分布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別占31.37%、63.65%和4.98%。
鄭秉文稱,這些結余中,真正持有的國債才不到1%。“原因是買不到國債,如果確立了多元化投資體制,改革用立法的方式固定下來,就要滿足社保基金的購買,起碼可以達到收益率5%,不至于是現在的2%。”
另外一個渠道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做實試點的那些省份,有些省份的將中央財政補助的部分委托給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
其中,據廣東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局長林白樺12月17日透露,廣東委托社保基金理事會運營的1000億已在三個月前到位,主要是一些地區的個人賬戶結余。
林說,廣東此次委托的投資收益,與個人賬戶做實委托基金理事會投資的方法一樣,“搞基本的投資回報率,另外收益進行比例分成。”林亦坦言,嘗試剛剛開始,尚未能看到效果。
對于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如何選擇,金維剛認為,在資本市場和基金投資之間應當形成一道防火墻,“這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政策措施。”
“如何設置投資比例,”鄭秉文說,“這既涉及到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問題,還取決于文化傳統和國民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