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背離告訴你:迷信評級機構不如拋硬幣
評級機構對于一國主權評級的下調動作通常被認作是該國國債吸引力走下坡路的標志,反之亦然。然而從今年的國債市場表現來看,這一“傳統”似乎顯得越來越 “不靠譜”。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惠譽(Fitch Ratings)2012年迄今總共對主要經濟體作出了32次評級操作包括評級上調、評級下調、評級展望變動等。然而,在進行這一系列評級操作后,超過半數的情況下國債市場走出了相反的行情。
數據顯示,1974年以來,國債市場走勢與評級機構評級動作的長期平均背離度為47%,而今年這一背離度達到了53%。其中,投資者對于穆迪的評級操作的不認可度高達56%,對于標普評級操作的不認可度為50%。
上述數據意味著,權威評級機構關于一國主權評級的操作對于國債市場走勢的指引尚且不如“拋硬幣”來得準確。分析人士指出,出現這種情形可能部分因各國當局對于評級機構的抵觸情緒不斷升溫所致。
政客們認為,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爆發出的最嚴重金融危機,其中很大一部分應歸咎于評級機構的“品頭論足”。而至于當前歐洲各國普遍推行的侵蝕經濟增長的大規模緊縮計劃,評級機構也是“始作俑者”之一。另有政客指出美聯儲(FED)削減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也是由于類似的原因。眼下,甚至越來越多決策者開始對評級機構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固定收入首席投資官Brett Wander表示,“決策者們應該更專注于市場基本面,而不是沉溺于評級機構的動作,因為前者才是實際成本所支持的因素。”
Wander稱,“從歷史上看,評級機構向來落后于實際經濟基本面的表現,而市場卻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