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人人貸線下死灰復燃 或涉嫌非法集資
在披上“理財產品”這一馬甲后,民間借貸再現山雨欲來之勢。
14日,濟南市民孫先生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自己在超市購物時接到一份宣傳單,上面推介的理財產品頗為誘人,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2%。“這比現在銀行銷售產品的預期收益要高出很多。”
然而,導報記者隨后調查發現,孫先生看到的理財產品并非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研發推廣的正式產品,而是某借貸中介推出的用于斂資放貸的產品。導報記者在調查中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多家全國性的信貸中介機構推出了類似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低不低于8%。
不過,雖然產品預期收益頗高,但是接受導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卻認為,該類產品有非法集資嫌疑,暗含風險較大。“目前此類借貸平臺并沒有納入監管范疇,且之前也出現過平臺負責人攜款潛逃的事件,投資者應該小心為上。”16日,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齡對導報記者說。
變相高息集資?
在孫先生提供的“理財產品”宣傳頁上,導報記者看到,一家名為冠群財富的信貸服務平臺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確實頗具吸引力。一共3款產品,分別為12個月期(2款)和6個月期(1款),投資金額最低5萬元起,其中一年期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以上,半年期的預期年收益率為8%。
“我們幫助出借人把閑散的資金借貸給急需用錢而又有能力償還的人,借款人按月歸還本金和利息,使出借人獲得穩健的收益。”在宣傳頁上,該平臺如此介紹這些理財產品。而導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彩頁中的投資模式圖表,借款人通過向冠群財富申請獲得推薦,隨后由出借人直接向借款人劃撥資金,借款人通過分期償還的方式還給出借人本金和利息。
“實際上就是網絡人人貸(P2P)借貸平臺的線下版。”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經理張建向導報記者表示,人人貸的運作模式是成立一個網絡借貸平臺,幫助個人完成借貸交易。這一做法源于國外,后傳入國內僅僅數年,就獲得爆發式的增長,類似網站就達數百個,流動資金接近百億元,如今又發展至線下,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導報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如今市場中像冠群財富這樣推出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借貸中介不在少數。如上海證大集團旗下的證大財富,就推出證大年豐、月收、季喜、雙鑫以及歲悅5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從8%至12%不等。模式則是通過證大的平臺,通過個人對個人間的借貸方式來實現理財的功能。從數據來看,投資者基本可獲得約10%的年回報率。
導報記者14日電話聯系了冠群財富宣傳頁中的聯系人王洪通,其向導報記者表示,宣傳材料中標注的收益可以保證,且本金安全。“如果你在年初、年底、年中的3個時間段參與,還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不過,隨著上述理財產品脈絡的明晰,不少業內人士也對其以理財產品的方式推廣產生了質疑。
張建認為,這些雖名為理財產品,背后投資者實際為人人貸模式的出借人,簽訂的并非《理財產品銷售協議書》,而是與借貸平臺簽訂咨詢、服務協議,然后再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協議,實際上不是正式的理財產品。“更像是披著理財外衣的高息集資,風險較大。”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此前也告誡,中介公司以自然人名義把貸款借出去,同時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風險由自己承擔的模式,與非法集資十分相似,要謹防P2P貸款平臺公司變成非法集資平臺。
“就是擔心非法集資,我才不敢買的。”上述孫先生說。
風險巨大
實際上,對于投資者及業內人士擔憂的風險,上述人人貸借貸平臺并非沒有做出防范。冠群財富就表示,除了用分散借出的方式分散風險,還會通過加強審核、借款人提供抵押物、設置還款風險金機制等方式降低風險系數。
導報記者在一些人人貸式理財產品合同中也看到,對于投資者可能出現的本金、收益風險,除了借貸平臺公司協助投資者追討的方式外,中介公司還通過還款風險金的專用賬戶資金支付面臨違約的本金和收益,或者是通過指定的擔保公司、其他受托方支付逾期的本息金額。
不過對此,王常齡等業內人士表示,這反而更加印證了中介公司已經深入參與到交易過程中,不再是單純地提供信用分析等平臺服務。“更容易踩到集資的紅線上。”
同時,人人貸網絡平臺不時爆出的風險事件也讓人對此類理財產品的前景擔憂。如2008年創立的P2P網絡借款公司天使計劃,在運營近3年之后,于2011年10月突然不能登錄,網站負責人王龍宇失去聯系。據投資人統計,投資于天使計劃尚未追回的貸款預計超過600萬元,最新統計的受害人為65人。而該平臺吸引投資者的特點就在超高收益上。
“這個盤子越大,暗藏的風險就越高,一旦不慎,就有崩盤的可能。”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東本地民間借貸機構的負責人向導報記者表示,民間借貸的關鍵在于資金的流轉,很多時候都是籌錢補窟窿。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產品,可能是平臺從線上難以籌集繼續運轉的資金,轉而開始面向公眾融資。“資金鏈斷了,問題也就出現了。”
王常齡認為,平臺自身的監管雖然可以減少風險事件發生,但是缺乏行業監管,顯然會令風險積聚。“人人貸平臺現在并沒有金融牌照,沒有相關法規規范其行為,一些平臺涉入民間借貸,導致借款人資金受損的事件時有發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