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疏導IPO“堰塞湖”思路明晰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面對逐漸增多的IPO排隊企業,監管部門應對思路已逐步明晰:一方面,鼓勵排隊企業向新三板、債券市場分流,尤其是鼓勵現有四個新三板試點園區充分發揮在各自覆蓋區域內融資功能;另一方面,醞釀開展對800多家排隊企業專項檢查,以擠出在這些企業當中可能存在的業績“水分”,同時強調嚴格執法,加強對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監管,嚴懲幫助擬上市公司過度包裝甚至造假的保薦機構。
多渠道分流
針對IPO“堰塞湖”問題,監管部門擬采取多渠道“分流”措施,改變目前排隊企業“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局面。
首先,鼓勵排隊企業轉到新三板掛牌交易。隨著《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從明年開始實施,掛牌不設財務門檻、允許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東人數突破200人、“12個月內發行股票累計融資額低于公司凈資產的20%”可豁免核準。這些舉措將大大便利新三板掛牌企業融資。
目前,新三板擴容試點僅限于北京中關村(000931)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因此,IPO排隊企業分流到新三板,將從這四個地方先行嘗試,需要這四個地方更好發揮對各自覆蓋區域內企業的融資服務功能。
其次,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鼓勵企業利用債券工具融資。監管部門認為,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需著力改變資本市場以股權融資為主的市場格局。
去年以來,證監會采取綜合措施,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除大幅提高公司債審核效率、縮短審核時間外,還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為非上市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開辟新通道。
此外,監管部門正在研究降低企業境外上市門檻,為企業提供便利的境外融資通道。內地和香港監管部門目前在磋商中已提到降低內地企業赴香港上市門檻問題。這既能緩解內地上市排隊久的難題,也可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擠出業績“水分”
一邊是公司上市后業績迅速“變臉”,一邊是排隊等候上市企業越來越多。監管部門目前已醞釀開展排隊企業專項檢查,重點是擠出在這些企業當中可能存在的業績“水分”。這既可減少IPO“堰塞湖”對市場擴容壓力,也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根據三季報,今年新上市公司有154家,其中55家前三季凈利潤同比下降,占比達35.71%。對上市后業績迅速“變臉”的原因,大部分上市公司解釋為經濟不景氣或行業周期性影響。業內人士表示,這不足以解釋這些企業業績“變臉”全部原因,在上市前,業績中多多少少有點“水分”,這可能是上市公司們不愿公開承認,但造成業績“變臉”的重要原因。
監管部門認為,通過專項檢查擠出IPO排隊企業業績“水分”一舉多得:一是減少可能的超募資金,二是減少公司上市后業績迅速“變臉”可能性,三是打消部分投資者擔心上市公司業績虛高而不敢買股擔憂,四是緩解審批壓力。
嚴管中介機構
同以上政策相配套,對幫助擬上市公司過度包裝甚至造假的保薦機構,監管部門將嚴格執法、嚴肅處理。此前,對發生這類問題的保薦機構,監管部門多是采取罰款或警告等措施,罰款數額相對較少。未來,監管部門的處罰力度有望加大。
“對于保薦人出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保薦書,《證券法》明確規定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業務收入,并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一直以來,我們鮮有實行。”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表示,最近一段時期,公司信息披露虛假,甚至欺詐上市、惡意造假等違法行為有所抬頭。必須旗幟鮮明,果斷采取措施,不折不扣地執行法律,堅決依法予以懲處。不管涉及到什么機構,什么個人,都不容許手下留情、法外開恩。
郭樹清強調,要特別注重嚴格執法,用法治手段維護市場秩序。遵循“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工作原則,對嚴重違反“三公”原則、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堅決秉持“零容忍”的態度,依法給予嚴厲懲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