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削減行政成本先行
中國經濟轉型,關鍵是變投資拉動、外需拉動為內需拉動,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消費拉動靠的是有支付能力的國人消費,而政府開支增長快、占比高是影響百姓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久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說:“我對股市充滿信心!”信心來自哪里?信心來自黨中央。這不,12月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了改進高級干部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次日,上證指數大漲近60余點,走出了久違的大陽線。
粗一看,干部工作作風問題似乎同股指漲跌沾不上邊,細細一想,關系可謂大矣。
干部工作作風,從政治上看,事關黨風政風民風;從經濟上看,則直指行政成本。
請看,八項規定中關于對內改進調查研究中的“五不”——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對外規范出訪活動中的“兩嚴一不”——嚴格控制出訪隨行人員,嚴格按照規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資機構、華僑華人、留學生代表等到機場迎送,哪一樣不是公費支出?還有改進警衛工作中的“不得封路、不清場閉館”,嚴格文稿發表中的“個人不公開出版著作、講話單行本”,以及遵守廉潔從政中的“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又有哪一宗不涉及行政成本?
中國經濟轉型,關鍵是變投資拉動、外需拉動為內需拉動,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李克強副總理日前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指出,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13億人的現代化和近10億人的城鎮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這條路走好了,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也是貢獻。10億人的城鎮化或者說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核心是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準;然而,按目前的新農保標準,名為全覆蓋,實際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再加上地方補貼30元,年滿60歲的農民每月不過85元;至于醫療、失業保險等等,有的更低,有的根本沒有。說是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1.27%,似乎超過一半人口都成了城鎮居民,可2億多農民工從其享受的社會保障來說,同住在鄉下的農民沒什么兩樣。是的,2011年全國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計達38108億元,同比增長30.3%,可這絕大部分是城里人享受的,同農民基本沒有什么關系,更何況3.8萬多億元的民生支出,相當比例是用在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身上。
消費拉動靠的是有支付能力的國人消費。從2001年到2011年這10年中,我國GDP從10.96萬億元,增至47.16萬億元,增加3.3倍,可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增加1.8倍。原因固然很多,而包括三公消費在內的行政成本大幅增加,是重要原因之一。據前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提供的數據,我國政府的預算收入、基金性收入和國有經營性資產收入三者加在一起占GDP的31%,而包括地方的非稅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金融機構、國企收入等等,總的比例在35%~40%之間,這和美國政府差不多,而人家三分之一以上用于社保。我們呢?去年10萬億元財政支出中,用于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就達7941億元,增幅高達27.8%,還有許多不公開的費用等等,所有這些行政成本還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為什么經濟轉型喊了那么多年,始終未見實質性進展?就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長慢,占GDP的比重低,而政府開支增長快,占比高。
新一屆中央政治局上任伊始,出臺八項規定,看起來只是工作作風問題,只是擺放花草、鋪設地毯一類的瑣碎事務,卻劍指行政成本這樣的大事。最高層都這樣做了,下面的省部級、地市級、縣團級、乃至鄉鎮基層,還敢層層加碼?近8000億元的“城鄉社區事務支出”還能肆無忌憚地年年遞增?
八項規定的推出,是從最高層做起的重要信號,接下來諸如官員財產公開,公共財政透明等重量級話題,正成輿論熱點。有了這樣的政治氛圍,我國的經濟轉型才能真正提上日程,股市信心也才能從根本上得以確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