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改革已獲階段性效果 市場擔憂有被放大跡象
股市為何“迷惘”
●上半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超1.08萬億元,同比只減少0.4%
●我國資本市場仍處在新興加轉軌的發展階段
●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市場擔憂有被放大跡象
今年以來,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A股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指數一度創出三年多以來的新低。股市表現為何如此疲弱?指數走勢是否已經與宏觀經濟形勢脫節?投資者對此非常關注。
在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看來,股市目前的弱勢,某種程度上正是其經濟“晴雨表”功能的體現。我國經濟正處于重要轉型期,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不明朗,使得股市也處在一個較為“迷惘”的階段。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特別在過去十年里出現持續的快速增長。這一增長過程逐漸形成兩個重要的結構性特征,一是中國經濟是高度外向的,二是高度外向的經濟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而展望未來十年,中國很可能將告別兩位數的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階段過渡。與此相伴的,則是經濟增長從過去的主要以出口和投資拉動,轉向更多以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
他認為,從今年股市的運行看,對經濟轉型的反映已顯現端倪。今年以來,雖然市場整體重心不斷下移,但與結構調整、拉動消費相關的產業卻有不錯表現,醫藥、食品飲料、新興產業等板塊的公司股價遠遠跑贏指數。相反,那些周期性較強的行業,尤其是與投資、出口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則不盡如人意。
曹遠征說,轉折時期往往也是比較脆弱的階段。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脆弱性主要表現在,如果未來經濟的“發動機”是消費,那么這個發動機點火會比較緩慢。正是由于這些不確定性,使得市場的估值出現困難。和全球市場相比,A股一些上市公司市盈率已經出現低估,卻難以走穩。
截至8月末,國內市場平均市盈率與國外主要市場相比處于較低水平。A股為12.47倍,滬深300指數為9.98倍,標普500指數為14.19倍,道瓊斯指數為12.75倍,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為12.60倍,東京日經225指數為35.68倍。
雖然股市不斷下跌是對宏觀經濟的反映,但市場的擔憂有被放大的跡象。截至今年8月31日,247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半年報。從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成績單”來看,凈利潤合計超過1.08萬億元,同比只減少0.4%,總體情況并沒有市場擔心的那么糟糕。投資者對此也需要理性判斷。
此外,有市場人士認為,A股市場長期低迷,也與一些深層次矛盾有關。目前來看,A股在把有限的資源有效配置到最需要資金的行業和公司,以及有效發現上市公司價值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而且,資本市場運行的基礎在于公平、公開、公正的“三公原則”,能否有效體現這一原則,也是A股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
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基礎待夯實
面對股市目前的狀況,一些投資者希望“政策救市”。但更多的投資者認為,股市下跌讓很多問題和矛盾顯現,目前更應該強化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從根本上化解這些問題,股市才能得到長期健康發展。
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發展大致可以分出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針對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和資本市場存在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結構失衡的深層次矛盾,著力完善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出多項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通過擴大代辦股份轉讓試點范圍,設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引導區域性股權轉讓市場規范發展,推出中小企業債、白銀期貨,積極推進債券品種和期貨品種創新等舉措,增加對經濟發展重要領域,以及創新創業、現代農業、西部地區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通過深化發行、退市、并購重組等市場化改革,堅持抑制“炒新”、“炒小”、“炒差”,健全市場運行和約束機制,改善過度融資、定價扭曲等市場弊端,避免資源浪費;通過大幅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推動優化稅收環境,提高市場效率;通過引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制定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辦法,鼓勵支持股票增持和回購,倡導市值管理,優化投資者結構,鼓勵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維護和提振市場信心。
第二條主線是實施陽光行政許可,提高透明度和規范水平。加強市場信息披露監管,堅持對違法違規的“零容忍”,加大對內幕交易、市場操縱、欺詐發行和虛假披露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市場公信力,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曹遠征說,我國資本市場仍處在新興加轉軌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因此,制度建設是市場發展在未來很長時期內的重要任務。今年以來,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新政策出臺不斷,這些改革措施必然有利于A股的長遠發展,但機制建設產生效用需要一個過程,不能簡單用股市的短期表現來評價。
他認為,總體來看,證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著眼于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是市場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建設,而非調節股指短期漲跌,可能不宜用“政策救市”的眼光看待這些制度建設。股市運行的影響因素極其復雜,股指漲跌是境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資本市場氣氛不夠熱烈,有上市公司自身的原因,也有國際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影響。
改革已取得階段性積極效果
在今年監管部門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中,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無疑是市場最為關注的。
近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在不斷研究完善適合我國資本市場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股發行制度,努力創造條件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多的作用。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對發行人和各中介機構獨立的主體責任、調整詢價范圍和配售比例、加強對發行定價的監管、增加流通股數量、加大對炒新行為和違法違規行為監管力度等均做出了針對性安排,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約束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據了解,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以來,在市場約束機制作用和監管部門的引導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果。新股高價發行的現象有所改變。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已經從2011年的48倍降至今年1至8月份的30.15倍,特別是今年8月份的市盈率已降到27.5倍,與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之差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2%;新股發行節奏明顯放緩。在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市場供求調節下,發行人自主衡量發行成本和發行時機后,有的暫緩發行或減少發行規模。今年1至8月份,新股發行137家,比上年同期的213家下降了35.7%;融資額度為933.8億元,比上年同期的2101億元下降了55.6%;新股首日定價博弈機制初步形成。上市新股的平均首日漲幅從改革前的24.59%下降為17.5%。改革以來新股破發比例達到36.6%。機構投資者在定價中作用日益顯著,改革前新股平均初步詢價家數和配售對象家數分別為39家和65家,改革后分別為52家和95家,增加了34%和46%;市場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對于發行中的風險揭示更加充分,信息披露更加審慎客觀,市場炒小、炒新、炒差現象明顯降溫。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今年也有了實質性推進。新的退市規則從多方面體現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如強化退市標準和程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遏制市場炒作;設置退市整理期,為投資者退出提供便利;設立風險警示,強化信息披露;做好退市后續安排,明確公司終止上市后的去向,包括可以申請在全國性的場外交易市場、其他符合條件的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中掛牌轉讓等。自退市規則發布以來,ST股股價出現了一些調整,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退市制度的導向作用,促進市場實現價值發現、優勝劣汰的功能。(許志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