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延長鎖定期背后:控股股東質押3.75億股
雖然9月底創業板公司集中發布大股東延期減持公告,但解禁沖動仍似乎難以抑制。
據記者統計,截至10月10日,已有36家創業板公司發布延長解禁公告,包括28家首批公司,6家第二批以及1家第三批創業板公司,涉及限售股總計約達32.12億股。
然而,窗口指示意味明顯的集體延期背后,創業板公司大股東實際減持需求卻頗強烈。
據IFIND統計,其中新寧物流(300013.SZ)、銀江股份(300020.SZ)、華星創業(300025.SZ)、紅日藥業(300026.SZ)、華誼兄弟(300027.SZ)、金亞科技(300028.SZ)、天龍光電(300029.SZ)、金龍機電(300032.SZ)、星輝車模(300043.SZ)9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存在股權質押的情況,合計達37469.95萬股,占其持股總數的58.31%。
9家公司中,天龍光電股權質押的情況最為嚴重,其控制人馮金生持有的2520.75萬股中的2520萬股均遭質押,質押比接近100%;緊隨其后的為銀江股份,其控制人銀江集團持有的9291.30萬股中8625萬股被質押,占比超過九成;此外,華星創業、紅日藥業、金龍機電三家公司大股東質押股數占比也均超過七成。
高比例質押占比背后,亦折射出經濟惡化下,老板們對融資的迫切需求。
“江浙一帶不少上市公司老板推崇多元化經營,他們手中多多少少持有一些房地產、貿易資產,這兩年實體經濟持續惡化,急需套現輸血其他產業。”一位擬上市民營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畢竟公司上市后是“大家”的,手上的其他產業可是自己的,禁售期的股票又不能套現,不如用來質押融資。”
事實上,創業板公司與其他中小企業最大的區別在于,其上市的股權實際上已具有一定“含金量”,這也是眾多大股東敢于大比例股權質押的本質原因。
“我們是民營非上市企業,銀行一般不認可。只有上市企業的股權,銀行才愿意用來擔保借款。”上述負責人表示。
不過,記者從多位地方銀行人士處了解到,伴隨不良信貸率的攀升,今年以來,不少銀行開始縮減中小、創業板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業務。
一位國有大行的法人客戶部人士指出,目前其經手的質押貸款越來越少,因為“風險大、收益不太好。現在實體經濟情況明顯惡化,銀行對于風險的控制愈加嚴格,為規避質押貸款相對較大的風險造成壞賬增加,所以近一年來,我們發出這種類型的貸款較少”。
另一東南地區城商行信貸部經理則對記者表示,今年特別規避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股市不好,股票市值波動很大,貸款風險較大,所以放棄不做。
不容忽略的是,在對資金的極度饑渴下,一場10·30前夜的蠢蠢欲動或已為上述解禁股后續減持做出鋪墊。
9月1日至9月25日期間,位于創業板減持榜前五位的樂普醫療、翰宇藥業、順網科技、佳士科技、海蘭信(300065.SZ)其重要股東的減持金額均在1.17億元至5713萬元之間。
受此影響,創業板指數從9月12日766點的區間高點一路下跌至9月26日最低觸及660點,其間最多跌去高達100余點。
“當減持數額達到階段低點時,大盤點位一定在低位徘徊,所以股東延長股權鎖定期某種程度上也表明對當前二級市場整體不看好。”一位券商研究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而3個月或6個月鎖定期或可給市場留出調整時間,事實上延期解禁刺激下,創業板指數距9月26日低谷期已收復51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