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環比翻番 源于"雙底"判斷
今年9月可謂是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熱門月份。截至9月18日,本月已有8家公司公布了股權激勵方案,這一數字已經是8月全月披露的股權激勵方案數的兩倍,亦為全年最高值。長期從事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人士表示,大股東對二級市場和企業經營基本面的“雙底”的主觀判斷是上市公司扎堆兒推出股權激勵方案的根本原因。
“雙底”判斷
18日富春環保(002479)、巴安水務(300262)兩家公司加入了股權激勵公司的隊伍。其中巴安水務給出了以2011年為基數,2012年凈利潤增長率不低于40%,2013年凈利潤增長率不低于80%,2014年凈利潤增長率不低于120%的較高水平的業績解鎖條件。在此消息的帶動下,巴安水務18日全天上漲1.71%。
然而,巴安水務并不是近段時間來唯一拋出高業績解鎖條件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就在9月17日,獨一味(002219)的股權激勵計劃給市場投了一顆震撼彈。公司計劃以1238萬股用作股權激勵,公司設定的股票解鎖業績條件頗為苛刻:以2011年凈利潤為固定基數,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于130%、359%、589%;2013年、2014年、2015年凈資產收益率分別不低于18%、19%、20%。如此高的業績解鎖條件在兩市已發布股權激勵計劃的370家上市公司中頗為罕見。
數據顯示,9月份至今發布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已有8家,而8月份這一數字僅為4家,7月份則有6家,6月份僅5家,5月份只有2家,1月和3月則分別只有1家。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敏表示,上市公司之所以在近期集中拋出股權激勵計劃,與上市公司及大股東對目前二級市場及公司基本面“雙底”的判斷直接相關。
“股價,尤其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股價有的已經跌掉了80%,從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老板的主觀來看是見底了。”鄭培敏表示,選擇在目前的市場價位鎖定股權激勵行權價格不僅惠及激勵對象,同時也體現了大股東對二級市場價格估值優勢的認同。
而另一方面,對實體經濟好轉的預期也造就了9月份股權激勵計劃頻出。“股權激勵體現了公司對未來3-4年的業績判斷。”鄭培敏認為,由于國內的股權激勵對業績有綁定要求,因此選擇哪一年度為基準年度就成為股權激勵計劃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因此,密集推進股權激勵計劃,體現了上市公司及大股東對2011年、2012年是業績底部的判斷。從這一點來看,今年以來,共有5家電子類上市公司、5家信息服務提供商、4家房地產企業拋出了股權激勵計劃。
限制性股權激勵比重提升
根據榮正投資的統計,自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以來,截至今年9月18日,滬、深兩市已有37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權激勵計劃方案,上交所93家,深交所277家(主板41家,中小板157家,創業板81家);上述372家中已公告中止計劃為76家。而在已經公告的372家公司中,使用期權的為250家,限制性股票的為103家,復合的為19家;采取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方式的上市公司占比為27.69%,如果加上復合式股權激勵方式這一比例將提升至32.8%。
而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方式在2012年被更廣泛的應用。在今年公布的31份股權激勵方案中,有10份采用了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占比32.26%;為采用復合式股權激勵方式的共5家,合計占比超過50%。
“雖然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的行權價格定價為市價一半,被投資者認為缺乏安全邊際支撐,但考慮到期權激勵的激勵對象可以放棄行權,對公司高管、技術核心等激勵對象來說,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的約束力則更大。”鄭培敏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以目前的二級市場環境來看,半價獲得上市公司股權,對于激勵對象來說跌破成本價的壓力相當小,這促成了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被更多的公司嘗試使用。
事實上,以期權方式進行股權激勵的方案似乎也確實無法作為公司業績支撐的絕對依據。數據顯示,在31家已經停止實施的股權激勵方案中,有19家公司采取期權方式進行股權激勵,占6成以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