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將迎"大小非"解禁高峰 9月大股東扎堆減持
據新華社消息,四季度將近,“大小非”解禁也將迎來高峰期。財匯數據統計顯示,滬深兩市四季度共有超過620億股解禁,解禁市值按照當前股價約為5800億元,這一數據無論是同比、環比都將是年內的高點。
在四季度解禁的這些股份中,有一個群體特別值得關注,那就是創業板。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將在10月底迎來全流通,其解除限售的股份數量為49.39億股。其中,超過九成以上為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首發原始股東所持股份。
盡管解禁并不等于減持,但高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發行的股票,往往上市之后股東持股出現大幅增值,巨大的財富效應容易使股東產生出套現沖動。
除大股東的解禁之外,年前尚有18億股其他原始股東的限售股也將解禁。
9月高管大股東扎堆減持
進入9月份,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A股市場單日曾經出現大幅反彈,成交量明顯放大,然而上證綜指回升至2100點上方之后持續盤整,高管套現的熱情反而有所增加。
財匯數據顯示,僅僅是9月份的前10個交易日,A股市場高管減持的市值就達6.85億元,而同期的高管增持僅有6746萬元。在10天的時間里,上市公司高管凈減持達到6.18億元。
根據相關規定,在半年報等經營數據公布的敏感時間窗口,相應關聯人不能增、減持股票。隨著半年報披露完畢,上市公司管理層、占5%以上的股東乃至控股股東,均可以相對自由地進行減持。
隨著半年報披露完畢,9月份也成了高管、大股東扎堆減持的時節。截至9月14日,兩市高管共有144人次進行減持。
而高管辭職數量也在9月份大幅增加。9月份以來每個交易日都有高管辭職的公告,僅9月4日一天就多達16位,14日當天也有來自11家上市公司的13位高管辭職。
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在半年報業績出爐之后辭職,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業績不好,管理層需要對業績負責導致;而另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期望套現獲利。
產業資本成“跑路”墊腳石
在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同時,產業資本倒是在近期頻頻出現大舉增持,但是細究其中會發現,產業資本的“抄底”卻成了其他股東“跑路”的機會。
寶鋼股份回購一度被市場解讀為重大利好,但該公司的流通股東卻在這一利好宣布后紛紛出逃。數據顯示,該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東中,有6家在回購的消息公布后進行了減倉。
數據顯示,在寶鋼股份董事會公告回購股份決議后,包括如皋長榮礦石倉儲有限公司、張家港保稅區立信投資有限公司、張家港市虹達運輸有限公司、交通銀行—易方達5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等在內的6家股東全部進行了減持,共計減持3104萬股。實際上,近期產業資本增持的消息并不少,包括京東方A、中國建筑的大股東都大舉增持公司股票,但就A股整體而言,仍然呈現凈減持。
雖然監管部門屢次提振股民信心,但從目前來看效果仍未完全顯現。不具備賺錢效應的二級市場,即便大股東增持,也難以吸引其他資金入場。
正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言,中國股市價格的下降已經成為一個確實的社會問題,必須要從治標到治本各個方面入手處理。治標是將IPO適當放緩,并動員一部分長期資金、基金進入股市。此外,還應當適當地把股市債券化,即要求公司強行分紅。而治本的方法則是進一步推進法制建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