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保薦人淪為“圈錢”保護神
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如何落實保薦人問責制度正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前IPO(首發募股)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企圖通過“粉飾”經營業績而蒙混過關,而原本應該起到監督作用的保薦人卻淪為了上市公司“圈錢”的幫手,保薦人制度也因此備受市場質疑。
【保薦人屁股坐錯地方】
近年來,隨著我國股票市場IPO規模的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進入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而吸引優質的企業進入股市也是資本市場保持健康發展的源泉。但是,申請上市的公司良莠不齊,如何甄別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是監管層把好股市大門的關鍵,而保薦人制度則是這一過程重要的制度保障。
但是,當前股市出現越來越多剛剛上市的公司,上市前報表靚麗、業績喜人,上市后不久就告巨幅虧損,股價連續下挫,讓不知情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其中,作為該上市公司的保薦人難辭其咎,明知道其存在巨大風險,不僅不履行應有的職責,反而和上市公司沆瀣一氣,粉飾財務報表,幫助其順利上市,讓“害群之馬”混進股市。
僅從去年至今,就有18名保薦人接受中國證監會質詢,并因其違規事項受到相應處罰。其中,對湖南勝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項目保薦機構平安證券的失職行為,中國證監會開出了被市場形容為“史上最嚴厲”的罰單,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并對保薦代表人予以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的處罰。
【只“薦”不“保”偷著數錢】
企業明明不符合上市條件,為何保薦人仍然極力推薦,讓其通過層層審核關從而順利上市呢?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微博)對本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不擇手段上市、顧前不顧后,只管上市圈錢,不管上市后的業績與回報。保薦人為了自身利益,爭搶IPO項目,喪失職業操守和道德,與上市公司同流合污、狼狽為奸。結果是保薦人與上市公司“雙贏”,中小散戶割肉吐血。事實上,保薦人制度存在漏洞以及監管的缺失才是保薦人喪失公正、偏袒上市公司,只“薦”不“保”的內在原因。
董登新表示,在公司上市的過程中,保薦人既是上市輔導機構,又是保薦機構,更是承銷機構,保薦人身兼數職,一條龍、一站式全程服務,雖然有許多便利之處,但缺點和不足更為顯著。例如,各個環節全程服務,缺乏相互監督,甚至還會存在工作過程中的偷工減料、投機取巧,不負責任。其實,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企業上市都是券商主動上門找項目、動員、游說的結果,甚至不少企業對自己有無資格上市都是心中無數的,從改制重組、上市輔導、保薦到過會、承銷、上市,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所有環節都是由券商全程主導或操縱的,企業只能被動地跟著學習并配合。這種狀況對中小企業來說更為普遍,因此,保薦人無法做到真正中立地“保”與“薦”,而只能是券商牽著或拉著企業的手向證監會過會的大門沖刺。只要順利過會,企業就能夠成功上市,券商就能大把數錢。這是一種單邊激勵機制。
【證券亂市需用嚴刑峻法】
事實上,隨著中國證監會加大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力度,保薦人制度的缺失也引起了管理層的關注。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薦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保薦機構建立對保薦代表和項目組成員的問責制度,對于發行人的財務造假、利潤操縱等重大違規違法行為,證監會對負有責任的中介機構和相關人員將堅決予以懲處。
然而,普通股民作為股市中的弱勢群體,很難形成集體抗衡上市公司或保薦機構的力量。那么,怎樣才能通過法律手段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追回損失呢?香港資本市場近期的一例判決則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效應,香港高等法院對涉及招股書數據造假的洪良國際判以嚴懲,判決洪良國際向公眾投資者回購股份,總額高達10.3億港元,正好相當于洪良國際IPO募集總額。而事件中的另一個關鍵角色、洪良國際的上市保薦人,也被港監會勒令“終身除牌”,并處以4200萬港元的巨額罰金。
“亂市需用重典,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美國2002年頒布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董登新表示,對于欺詐上市及信息造假的IPO犯罪,我們需要重新修訂刑法條款,一旦發現此類案件,必須嚴查重處,務必讓上市公司及證券中介當事人牢底坐穿、傾家蕩產。不然,不足以平民憤;不然,不足以震懾證券市場犯罪。(周小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