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未堵死借殼上市 時間仍是ST保殼最大挑戰
在連續數個交易日整體暴跌之后,昨天ST板塊展開了強勁的反彈。不過,因為有媒體報道證監會將在9月30日之后不再受理ST公司的重組材料,市場又開始普遍擔心該消息會成為壓垮ST板塊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人士了解到,該傳言與證監會不久前支持并購重組、規范借殼上市的政策相違背。事實上,證監會公開的政策從未堵死過ST公司重組自救的市場行為。
去年8月,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與配套融資相關規定的決定》(下稱“決定”)。這項政策的核心是借殼重組與IPO趨同,大幅度提高了審核門檻。當時,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提高借殼重組的審核門檻并非關閉借殼上市的大門,而是意在為市場化的退市制度提供空間;ST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進行重組仍然是可行的。
借殼審核已經等同IPO
今年,滬深交易所的退市制度相繼出臺,并且監管層這一次貫徹落實的決心史無前例。ST公司也因此上演了一輪股價大幅跳水的行情,一些公司紛紛開始自救,其中就包括抓緊時間引進重組方,一些ST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急于將殼資源出手。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記者,在滬深交易所的退市制度出臺之前,地方證監局的確約談過部分有ST公司重大重組項目的證券公司投行部負責人,重點提示了相關公司的退市風險。但這一舉動也不能解讀為ST公司就此成為重大重組的棄嬰。
借殼上市大門雖未關閉,但其門檻已經大幅提高。這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證監會不受理ST公司重組材料并無必要;并且這種做法也與市場化的監管改革方向相違背。
去年在發布決定時,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專門補充說明,借殼上市是成熟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境外成熟市場對借殼上市均不予禁止。“決定在調研起草過程中,廣泛聽取了各方面意見,借鑒了境外成熟市場的監管理念和經驗,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既統籌考慮了監管標準的適度性和監管措施的有效性,又兼顧調整經濟結構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求,平衡借殼上市與IPO的監管效率,為推進市場化退市機制改革預留了空間。”這位人士說。
這位負責人表示,ST公司通過資產置換實現經營情況的改善,只要合乎相關規定,并沒有障礙。
但決定的確大幅收緊了借殼上市的審核標準。首先是對借殼上市的定義更為寬泛,以此防止一些市場主體通過若干次資產置換的方式規避監管;其次是對借殼上市的主體的財務要求基本與IPO一致;第三是對關聯交易的監管趨嚴。最后,金融和創業投資等特殊行業暫不使用借殼上市的規定。有關細則目前仍未出臺。
誤傳或與審核周期有關
上述人士推測,媒體傳言或與審核周期以及年報審計有關。
重大資產重組從停牌公告到證監會公布審核結果,大約需要3個月時間。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在今年9月30日之前公告重組事項,則今年之內要完成重組就非常困難,這樣保殼的工作就得拖到下一個年度。屆時又需要披露下一個年度的年報,重組進程就更為復雜、耗時。(蔣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