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降幅收窄預示經濟筑底 三季度或展開弱勢反彈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的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 M I)為50.2%,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盡管這一數據創下7個月以來的新低,但仍處于50%以上的擴張區間,而且0.2個百分點的降幅較上月的2.9個百分點大幅收窄。多方分析認為,6月份P M I數據一方面說明當前經濟仍然較為疲弱,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經濟正在筑底,很可能在三季度展開弱勢反彈。
亮點 PMI降幅收窄
與上月相比較,6月份PM I的最大特點在于降幅大幅收窄。與之對應的,是PM I中的多項具體指標漲跌互現。從PM I的11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有所上升,其余下降,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回落較明顯,降幅在3個百分點左右。
天津建融投資有限公司分析認為,新出口訂單指數跌幅擴大主要是受到了歐債危機的拖累,但整體的新訂單指數僅下降0.6個百分點,顯著好于上月和歷史同期平均水平,說明在政策積極作用下,內需正出現回暖態勢。從指標來看,這一方面表現為進口指數回落幅度減小,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以“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衡量的內需狀況則轉負為正,較上月上升。
分行業來看的PM I情況同樣出現了分化,基礎原材料行業下降,但裝備制造、信息技術行業則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數據顯示,6月份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 制 造 業 等 基 礎 原 材 料 行 業 位 于50%以下,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保持 高 位 平 穩 , 連 續5個 月 保 持 在56%以上;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上升明顯,達到54 .8%,比5月份上升5.2個百分點。
更有部分行業呈現加快回升態勢。如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PM I達到56.2%,較上月提升11.6個百分點;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PM I達到53.1%,比上月上升11.2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從整個二季度來看,經濟增長率最差的是4月份,此后5、6月份向好發展。“根據測算,二季度平均PM I為51.3%,較一季度僅回落0.2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明顯收窄,以此判斷我國二季度G D P保持在7.5%以上沒有問題。”
現實 經濟仍較疲弱
解讀6月份PM I數據,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它仍在進一步回落,說明當前經濟仍然較為疲弱。
此前發布的匯豐PM I初值創下7個月以來最低,其中新出口訂單更是創下2009年3月份以來的最大降幅。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較低的初值說明實體經濟延續了放緩的態勢。6月份國內需求并沒有獲得任何明顯改善,去庫存化壓力猶存。購進數量和存量幾乎沒有轉好,工業制成品庫存的上升更多地反映了當前新訂單的萎縮,而不是預期未來需求改善而主動加庫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抑制未來生產的擴張。
外部需求仍然乏力。歐債危機遠未結束;美國經濟有可能在二季度放緩。新出口訂單的顯著縮減表明不利的外部環境會拉低中國未來數月的出口增長。
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解讀,1日發布的6月份PM I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面臨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企業效益下滑、部分產品價格回落過快三方面壓力。其中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最為嚴重。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新訂單指數為49.2%,連續兩個月處在50%以內;生產指數雖有回落,但仍達到52.0%,二者差距達到2.8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產成品庫存指數達到52.3%,連續兩個月位于50%以上,為去年12月以來最高點。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去庫存化現象非常明顯,不論從生產資料庫存指數、耐用品庫存指數來看,還是從產成品資金占用來看均是如此。這一方面影響工業生產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投資。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的狹義企業去庫存化約需經歷9個多月的過程,到今年第二季度可望基本結束,隨后工業、投資等增速有望逐步恢復。問題在于,前期大規模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要在短期內消化掉絕非易事,因此產能過剩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
跡象 顯露筑底勢頭
但同時也要看到,6月份PM I降幅的大幅收窄很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筑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6月份PM I指數繼續回落,但幅度明顯減小,預示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降中趨穩。近期穩增長的政策陸續出臺,投資增長降幅減小,消費實際增長率略有提高,出口增速明顯反彈,這些也支持未來經濟增長降中趨穩的預期。新訂單指數、購進價格指數仍在回落,表明影響企業生產預期的因素仍然較多,企業生產的恢復預計還需一定時間。”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結合歷史數據來看,6月份PM I回落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每年6月往往都會有所回落,今年回落幅度為歷年中最低,顯示經濟趨穩的基礎正在形成。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盡管面臨困難,但很多內外部的積極因素已經開始累積,其中包括通脹壓力減輕帶來的貨幣政策的持續放松,財政政策的步伐不斷加快,歐洲局勢的超預期扭轉,這些都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正面的積極因素。中國經濟正在逐步見底趨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伴隨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同時發力,預計中國經濟將出現較為明顯的反彈。
當然,如果僅依據PM I數據就做出這一判斷恐怕難以完全令人信服。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PM I在2011年11月份達到低點以后逐月回升,出現了明顯的拐點,與用電量增速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增速趨勢背離。相比之下,用電量數據是一個均質的實物量,統計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均較高,PM I數據結構中不僅選取樣本的代表性容易受到懷疑,而且采集的原始數據本身和加權計算的過程更具有主觀性。
不過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來看,5月份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2%,增速較4月份上升了1.5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4%和4%,大幅高于4月份的2.6%和1.33%。
預計 三季度或弱反彈
從當前多項經濟指標反映的情況來看,我國經濟很可能在三季度出現反彈,不過反彈幅度可能偏弱。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近期政府持續出臺的一些穩定增長的政策作用下,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望企穩回升。他給出四點理由:一是出口增速明顯回升有助于緩解經濟快速下滑的擔憂;二是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升,固定資產投資有企穩跡象;三是政策推動和物價漲幅回落將有利于下半年消費需求平穩增長;四是中長期信貸占比上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增強。
然而浙商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詹詩華提醒道,從目前來看,地產企業庫存高企,政策希望的以價換量的軟著陸并未實現,地產系產業鏈普遍進入產能過剩周期;之前預想的由地價重估所帶來的包括人力資本、信貸成本在內的供給端成本下移也未出現,制造業依舊面臨高成本,產業重構停滯導致新投資機會缺乏。另一重要事實是中國處在一輪朱格拉周期末端,朱格拉周期的過渡將導致趨勢增長率下移。長短周期糾結之下,預計三季度將迎來經濟弱復蘇。
至于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趨勢,經濟學家們普遍表示樂觀。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新近召開的“幸福城市發展高峰論壇”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尤其城市化“是中國新的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增長空間和領域。”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2中國經濟增長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并沒有顯著改變,中國長期經濟增長仍然能夠保持在7%至9%。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將會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 (方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