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股市不宜引入高頻交易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17日在第37屆國際證監會組織年會上表示,雖然高頻交易在技術上可以提高市場效率,但會使市場偏離價值投資的理念,中國股市不宜引入高頻交易。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表示,由于交易成本較高,中國開展高頻交易的條件還不太具備。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表示,爭取上半年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
高頻交易條件不具備
吳曉靈表示,應提出切實的監管措施,限制交易頻率。一方面,高頻交易能否鞏固價值投資理念這一問題尚未討論清楚,需要考慮股票價格信息能否體現專業人士對企業基本面價值的判斷;另一方面,如果交易機構為提高交易速度而進行計算機升級換代,相關費用將增加,導致這些機構為了降低成本而追求交易量。
“相對較高的印花稅將使高頻交易的成本非常高。”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表示,中國開展高頻交易的條件還不太具備,因為交易成本較高。
高頻交易指從極為短暫的市場變化中尋求獲利的計算機化交易,這種市場變化指某種證券買入價和賣出價差價的微小變化或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微小價差。目前美國的高頻交易占市場交易額的60%。
探討股票存量發行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表示,上交所正在抓緊中小企業私募債的規則制定和行業動員以及與地方政府的溝通。他表示,爭取在今年上半年推出這一創新產品。上交所一直將發展壯大債券市場作為提高直接融資規模的重點工作來抓,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推進產品創新和多樣化。上交所今年將加大各項產品創新,包括個股期權和期貨等結構化產品和衍生品。
談到發行體制改革,張育軍表示,目前上交所正在和監管部門、證券公司探討存量發行問題。存量股票在上市時對外發行是成熟市場一直有的制度,在我國也不會造成太大問題。
對于近期交易所對新股上市首日漲幅的限制,宋麗萍表示,這是一種“斷路器”的機制,旨在強調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讓市場充分消化信息。自深交所新的限制措施實施后,從3月8日到4月底,中小板和創業板共有40家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約為20%,遠遠低于過去首日上市的漲幅。數據顯示新措施運行的效果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
宋麗萍表示,國內交易所應加強債券、股票等現貨市場建設,發揮場內市場集中優勢,服務實體經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