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 演繹“復活者聯盟”
幫助ST公司起死回生,可以提高業內知名度,以后生意就更好做。未來如果主板退市新方案正式施行,做“好孩子”是ST公司的生路,幫助ST公司成為“好孩子”則是炒家們的新財路。
“新規則自有新玩法。”ST股投資達人老洪擺弄著辦公桌上的貔貅雕像,旁邊是一疊滬深兩市退市征求意見稿的打印文檔,上面布滿了圈圈叉叉的手寫標識。面對意見稿中更為嚴苛的退市要求,老洪卻已信心滿滿地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炒殼賺散戶錢的時代已經過去,戰略投資者合縱連橫,化腐朽為神奇,將殼公司真正變廢為寶的時代已經到來。”老洪說。
熱映中的美國大片《復仇者聯盟》正在橫掃全球票房,而ST股的“復活聯盟”也正悄然形成。
置死地而后生
在一般投資者眼里,虧損越大的股票越沒有價值,越不敢買。特別是在主板退市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后,更是把連續虧損的ST股推到了“懸崖”邊緣。然而,在老洪眼里,這種殼公司的價值才最大。
老洪手中就有一個殼資源。此前數年中,這家上市公司總是虧一年賺一年,明眼人看來,有些利潤是做出來的。但有一年,該公司突然虧損幅度達到10億元級別,生產環節也出現重大問題。但老洪隨后的話頗讓人出乎意料。
“這次巨虧的業績倒是真實的,一次性把之前做的假賬還清,殼價值才會體現出來。”老洪說,“未來幾年,這家公司可以不用交所得稅,殼“洗”干凈了,直白地說就是置死地而后生。”
老洪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就是投資的逆向思維。過去ST公司為了能夠延續上市,主要方法就是鉆空子,在退市條件觸發之前爭取把業績做好看。但未來退市征求意見稿中的退市條件一旦施行,這種做業績的方法只不過是茍延殘喘。趁著現在這些制度還未實施,有些公司會趕緊把殼“洗”干凈。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養殼,第一步是要把ST帽子摘掉。”老洪說。這種做法是,在不觸發重大資產重組的條款下,幫公司持續收購盈利能力較強的微型資產,比如小礦山,慢慢地把公司業績做起來。當外界看到公司購入的資產能夠產生持續良好收益后,再融資就會變得容易。
老洪坦言,養殼事實上相當于市值管理,這要求資源充足,大股東配合,利益相關方資金流動性不能存在大問題,其難度和風險較大,但收益會比此前純“炒殼”可觀。一旦成功,二級市場股票價格將有更大上漲空間,同時,幫助ST公司起死回生,可以提高業內知名度,以后生意就更好做。未來如果主板退市新方案正式施行,做“好孩子”是ST公司的生路,幫助ST公司成為“好孩子”則是炒家們的新財路。
背后的戰略同盟
運作項目時,并非老洪一個人在戰斗。老洪的戰略聯盟者之一是國內某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公司。平時,老洪負責找殼資源,聯系大股東,這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策劃方案、找優質資產以及搞市場運作。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他透露了目前幾種盈利模式。“我們首先會選擇幾個標的,然后舉牌,如果大股東有所反應,那么股票一般都會漲一段,我們可以在二級市場獲利;如果大股東沒有反應,我們就會繼續舉牌,直到取得控制權。”老洪說,“在控制上市公司之后,我們會將手中的存量資產置入上市公司,資產置換只要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受到的監管就不會那么嚴格。”在這個過程當中,老洪與上述資產管理公司是共同進退的。
那么,老洪選擇舉牌公司的標準是什么?他透露了一些基本條件:一是要上市公司股權越分散越好;二是或有負債水平不能太高,否則會加大退市的不確定性;三是選擇民營企業;四是盤子不能太大。“這種盈利模式不是在賭重組,而是要優化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老洪說。
那么,老洪植入上市公司的資產又是從何處購得的?老洪說,“資產管理公司這兩年儲備了一些‘下線’,他們主要是一些民間做創投的老板,手頭有項目,但還達不到IPO標準。而有些老板急等錢用,即使能走IPO通道,也不一定能發個好價錢。因此,他們有時愿意將項目賣給我們。”
老洪還表示,之前是他們找殼,現在是殼找他們。未來殼資源的供給會加大,價格下跌是大勢所趨,他們這套資本運作模式會越來越有市場。
利益鏈亦帶灰色
被“復活聯盟”看上的ST股,股價存在較大的上漲機會。本周以來,不少ST股出現連續漲停。這些股票的強勢表現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加速重組。而這些股票的強勢表現,也是老洪們愿意看到的。然而,他們新的盈利模式給監管帶來了新命題。
好望角投資總監劉國宏表示,不少ST公司存在歷史問題,要處理這些問題,有時候會用到一些違規的極端手段,如洗殼。而舉牌帶來的股票異動,雖然并不違規,但很多時候會給普通投資者帶來損害。如果與人聯手舉牌,就有操縱股價嫌疑。
深圳私募龔明認為,目前管理層的目的是要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從現在的一些手法來看,很多人的確是在將虛殼做實,然后在二級市場獲利。這個過程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好處,但難以完全避免內幕交易嫌疑,所以目前這里還是一個灰色地帶。
殼資源的運作模式從過去大張旗鼓地重組、借殼上市,轉變為隱蔽地參與上市公司經營,以戰略投資者的姿態幫助ST上市公司實現扭虧為盈,這本身并不是壞事。但若這種模式被人加以改造,變成操縱股價的工具,那么就會對市場造成不利影響。業內人士表示,如何引導金融資本更好地服務實體仍是一個大命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