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億銀行理財資金欲重回股市
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正在研究制訂理財產品創新和投資管理辦法。業內猜測,18萬億理財資金投資的方向和途徑屆時有望明確,理財資金入市大門或將被打開。
作為今年證券市場創新的一個重要動向,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傳聞一度令業界振奮不已。
從去年底,市場開始熱切討論的兩大增量資金——銀行理財資金和社保養老金,已落實一個。投資者自然會想養老金都入市了,銀行的理財資金啥時才能入市呢?
這個預期在持續發酵。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正在研究制訂理財產品創新和投資管理辦法。業內猜測,18萬億理財資金投資的方向和途徑屆時有望明確,理財資金入市大門或將被打開。
入市面臨重要時間窗
今年2月,證監會主席助理吳利軍曾表示,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引起市場對理財資金入市的種種遐想。
自前期養老金入市、QFII額度加大和保險資金入市比例加大后,監管層著手研究理財資金入市。
接近監管層的人透露,理財資金入市應分層次,監管機構可能會設置一定的門檻。目前私人銀行和高風險等級客戶的理財資金可入市,但普通個人理財客戶應不在此列。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明顯提速,發行數量為22441款,較2010年上漲100.58%,發行規模為近17萬億元,總規模近18萬億元。
一旦成行,即使10%的銀行理財資金能夠進入股市,也意味著將有近2萬億元的資金流入二級市場,這將對股市構成顯著利好。市場在熱盼中,從監管層的態度看,面臨重要時間窗口。
銀監會預留“二進宮”空間
銀行理財資金期限較短,多為一年以內,這與可以長期投資的保險資金、社保資金有很大不同,投資股市也不太合適。
不過,政策空間已經留下。
“今年1月1日,銀監會正式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把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細分為五級,也就是說允許設計更高級別的風險產品,預留了政策空間。”對于拓展理財資金入市的消息,海通證券(10.31,-0.01,-0.10%)袁浩表示可信度大。
“此政策為銀行的理財產品獲得多層次收益提供了一條路。細節如入市的比例、不同客戶群的風險等級,可像養老金一樣,先進行試點,畢竟貿然入市的風險還是相當大。”袁浩表示。
藍籌股價值也在吸引巨資
牛市或再來,18萬億銀行資金會心動嗎?
目前市場上存量資金似乎等不久了。伴隨監管層今年以來對藍籌價值的強調,機構紛紛追捧藍籌,已經按捺不住入市沖動。
富國基金(微博)公告,以2000萬自有資金申購旗下滬深300(2715.879,24.36,0.91%)指數增強型基金,代表了機構對藍籌的看好態度。
富國基金透露,“目前滬深300的估值基本在12倍,接近2008年四季度時11倍的最低水平。再加上業績筑底回升跡象比較明確,2012年一季報業績環比回升17%以上,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中期而言,藍籌股具備投資價值。”
“目前政策面暖風頻吹,技術面上短線多頭排列已經形成,大盤稍加休整后將再度上攻,不但有望挑戰2478點前高,甚至極可能上試2500點的年線。”臻鑫投資總經理張忠文表示,昨日市場縮量整理,ST股還是殺跌重災區,行情整體上很正常,畢竟2450點上方壓力重重套牢盤多,這種短暫休整不會改變大盤震蕩上行的趨勢。
基金搶銀行生意 不入市也會吃“虧”
如果說銀行理財資金對入市還有點不情愿的話,是因為銀行理財長期占據著短期理財和固定收益理財的市場。不過,這種優勢正不斷被其他金融機構分食。
5月2日,國內首只固定組合類基金華安月月鑫發行,這是目前唯一一只提前披露了參考年化收益率的產品。
該基金借鑒了貨幣基金按期分紅的收益分配模式,又引入了債券基金封閉運作的投資模式。基金經理楊柳表示,引入封閉機制,能有效使到期收益穩定。
有了短期產品競爭,還有固定收益產品競爭。
保本型基金在今年前三月盈利達到6.03億,成為投資者關注的低風險產品。上海財匯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市場中18只保本基金在2011年成立,并且去年底保本型基金規模相比前年增長了153.7%,充分體現出了分食銀行理財市場的速度。5月7日,以固定比例組合保險策略進行資產配置的中海保本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將發行,這也是公司旗下首只保本基金。同時,包括匯添富理財30天債券型基金和理財60天債券型基金也將于近期發行,基金挑戰銀行理財市場的場面,將越來越熱鬧。
●銀監會正式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把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細分為五級,也就是說允許設計更高級別的風險產品,預留了政策空間。此政策為銀行的理財產品獲得多層次收益提供了一條路。細節如入市的比例、不同客戶群的風險等級,可像養老金一樣,先進行試點,畢竟貿然入市的風險還是相當大。
●新聞背景 集體“戒股”因曾吃過虧
早在2007年大漲時,多家銀行都曾推過涉股理財產品,這是“一進宮”。
但2008年股災,此類理財產品嚴重縮水,即使經歷2009年大反彈,不少此類產品仍未翻身。
如平安銀行于2007年至2008年發行的三款基金優選產品,目前還分別虧損30%、33%、22%左右。
2009年7月,銀監會規定,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基金。于是,近兩年理財資金被貼上“安全”標簽,投資方向主要是債券、票據,均集體“戒股”。
銀行理財可能“二進宮”,再次直投股市,證券界對此普遍滿懷期待,但銀行界前期有過虧損30%教訓,受過傷的“孩子”,能否再對涉股理財產品產生興趣,還是未知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