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政兇猛:86只ST股跌停
正如市場預期,A股昨日實現5月“開門紅”,ST股則遭退市新規重挫,大面積跌停。截至收盤,A股ST板塊139只個股中僅十余只個股上漲,75只個股跌停。另外,B股亦有11只ST股跌停。
一國內券商昨日就此發布研報稱,“退市制度的推出對某些業績差的公司帶來巨大的退市壓力,但也可能帶來部分ST上市公司最后的投資‘盛宴’。”
早報記者昨日采訪了多家私募基金人士,私募人士大多表示回避ST股,稱“短期風險太大,不敢碰了”。
深圳某私募管理公司投資總監告訴早報記者:“我們預期,未來ST類個股退市與烏雞變鳳凰的故事仍將上演,只是前者要比后者多得多而已。”
資金流出ST板塊
“五一”小長假期間,證監會加班密集出臺多項政策,昨日滬深股市雙雙以1%以上的幅度高開。上證綜指大漲42.12點,漲幅為1.76%。深證成指漲244.55點,漲幅達2.40%。
與此同時,在退市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兩市ST類股票出現大面積跌停,市值總額縮水78億元。
“ST股如期的暴跌前其實是有征兆的,上周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推出比預期來得快,造成了創業板個股的大跌,這已經給主板的ST類個股拉響了警報,因而節后在主板退市制度明了后,ST個股出現大面積跌停也在情理之中。”一位私募人士昨日對早報記者稱。
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于4月29日分別發布《關于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見稿)》和《關于改進和完善主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滬深兩市征求意見稿中調整和增加了相關退市條件。上證所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將上市公司凈資產、營業收入指標、專業機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及上市公司股票成交量和成交價格增加為退市條件。深交所征求意見稿在此基礎上,將退市條件進一步擴大為未在法定期限內如期披露年報、中小企業板繼續沿用“連續受到交易所公開譴責”的退市條件。
這就意味著,若上市公司滿足近三年營業收入均低于1000萬元、近兩年均被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等條件中的一條,公司將面臨暫停上市。
湘財證券5月1日發布研報稱,其根據上述兩個指標進行篩選,數據顯示,按照征求意見稿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35家和20家,分別占總市值的比例為0.12%和0.19%,對市場整體影響相對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湘財證券按照“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指標篩選出35家可能退市的上市公司,全部為ST或*ST上市公司,而按照“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為指標篩選出的20家上市公司中,僅東方銀星(600753)不是ST板塊股。
由于之前已有創業板股下跌的示范效應,參與ST股的資金在主板退市制度推出后,加快“跑路”。“益盟操盤手軟件”監測數據顯示,昨日A股ST板塊總計成交33.31億元,2.68億元資金凈流出。
ST股將加快重組?
盡管私募人士短期回避ST股,但其仍在關注ST股的投資機會。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在經歷暴跌后,ST類個股的分化在所難免,未來真正有實質性重組或者扭虧的公司會重拾升勢,而那些毫無價值的、扭虧無望的公司則會繼續暴跌直至退市。”
亦有券商分析師認為,由于主板和中小板的退市制度正式實施的日期是明年開始,這意味著目前處于重組階段或大股東實力雄厚的業績差公司將加快重組的步伐,使得市場或將面臨重組題材股最后的“投資盛宴”。
一些市場人士則將ST股分為幾類:一類是資產重組型,期待搶在12月31日大限到來之前完成重組,它們“也在和時間賽跑”;第二類破產重整型,破產重整完成后,將變成無資產無負債無人員的三無凈殼。“理論上凈資產為零,然后再通過當地政府隨便給倆補貼,凈資產就正數了。”
還有兩類ST公司是比較危險的,一類公司是凈資產負得不多,基本在1億元以內,年底變正數難度不大,但暫時也沒有明確的重組對象。另一類公司則是“屬于危險型”,此類公司凈資產負數較大,都大于1億元,且還沒有明確的重組方案,只能寄希望于主要債權人對債務的大幅減免或者錢包日漸緊張的地方政府的大額補貼。
最特殊的一類,就是未股改的ST股。“這類個股比單純的ST多一條命,就是以‘贈與’資產作為股改對價,其可規避繁瑣的重大資產重組審批過程,一舉完成股改和資產注入。但不少未股改ST股的大股東作為國企,能否這樣干,還是未知之數。”有市場人士說道。
對于ST股趕在今年內重組的市場預期,多數私募人士表示不認同。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反問記者:“一個真正的重組哪可能拍腦袋,想快就能快?很多公司這么久都沒重組成,短期突擊的難度應該也不會那么小吧。”
在ST個股“去泡沫”的過程中,越來越多投資者關心,包括私募在內的機構資金是否會涌向大盤藍籌股?
壹私募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鐮超表示:“今年以來,在管理層的倡導下,私募對于個股的基本面給予了史無前例的重視。從我們對私募的調研來看,雖然絕大多數私募都配置了大盤藍籌股,但對于績優的創業板、中小板個股以及部分確定性機會的ST類個股,私募仍然會以壓箱法寶的策略進行較長期的堅守來換取超額的收益。這也符合當前私募基金的規模現實與私募管理人實戰性較強的投資策略。”
相關新聞
更多>>